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元哲学反思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元哲学反思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不仅是其伦理学的重要著作,更体现了他对整个哲学体系的重新规划。通过对古希腊哲学结构的批判性继承,康德提出了"经验性哲学"与"纯粹哲学"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本文将深入探讨康德这一哲学创新的理论意义及其内在矛盾。
对哲学体系的重新筹划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言"中,表面上似乎沿用了古希腊哲学的分类原则(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但实际上他对整个哲学体系进行了彻底的重构。康德认为,理性知识在古希腊哲学中分为"形式"与"质料"两种类型,但他的划分方式完全不同。他提出:"所有的哲学就其立足于经验的根据上而言可以称作经验性的;而就其只从先天的原则出发阐明其学说而言,可称作纯粹的哲学。"
在这一新的二分法基础上,康德提出了自己的"形而上学"概念,并将其分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两个部分。这种划分方式彻底改变了古希腊哲学中物理学和伦理学的性质,将它们改造为包含经验性部分与合理性部分的科学体系。
康德对"经验"和"经验性"概念的区分尤为重要。他认为,经验性的东西不仅包含后天的经验,还包含了先天的认知形式,如时间、空间直观形式以及因果、实体等知性范畴。这种区分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元哲学属性,为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清除经验以保证完备性
康德增加新的分类原则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保证哲学体系的完备性和内部自洽性。他认为,如果不区分经验性和先天原则,就会产生悖论,导致道德规范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其次是为了"正确地规定那些必要的分支",即重建物理学和伦理学,确立"纯粹的"哲学和道德法则。
康德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将道德形而上学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划清界限,第二步则是彻底清除所有经验性成分,寻找"至上的德性原则"。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建立纯粹的道德哲学体系,但也带来了内在的矛盾。
矛盾与非历史性
康德强调"纯粹的道德哲学"的必要性,认为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之上,而不能依赖经验性原则。然而,这种彻底排斥经验的做法也带来了问题。康德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动机、敬重等,实际上都与心理学和经验紧密相关。例如,他在论证"出于义务"的原则时提到的"敬重感",正是在实践活动或经验中形成的心理效应。
这种矛盾反映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他试图建立一个超历史的永恒道德原则,但这个原则本身却无法完全脱离经验的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康德的道德哲学在个体层面具有教化作用,但在集体行动层面却难以对社会现实产生实质性影响。
结语
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的重新规划,为现代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他的理论存在内在矛盾,但这些矛盾本身也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康德的哲学既是批判的对象,也是继承的对象。康德的许多思想命题,如"人是目的"、"自律即自由",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指现代人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