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世界各国短道速滑竞争情况探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世界各国短道速滑竞争情况探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ygss.com/news/show-59950.html

短道速滑运动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经过百年发展,已成为冬奥会的重要比赛项目。本文通过统计和分析近五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获奖牌情况,揭示了世界短道速滑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帕累托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以第19—23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获奖牌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国家分布、洲际归属、比赛小项三个方面剖析世界短道速滑竞争格局。

研究发现

从国家分布看世界短道速滑竞争格局

近5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共产生120枚奖牌,其中金牌40枚,银牌40枚,铜牌40枚。获得奖牌的国家共有10个,其中获得金牌的国家有9个,获得银牌的国家有8个,获得铜牌的国家有8个。

由图1可以看出,在近5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上获得奖牌的10个国家中,韩国、中国、加拿大、美国属于第1集团国家;意大利属于第2集团国家;俄罗斯、荷兰、保加利亚和澳大利亚属于第3集团国家。第1集团国家共获奖牌95枚,占奖牌总数的79.1%,共获金牌33枚,占金牌总数的82.5%。

第1集团国家连续占据了第19届、20届、21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奖牌榜前4名的席位。但到了第22届冬奥会,这一局面开始被打破。先是俄罗斯在第22届冬奥会借助东道主优势,以3枚金牌和5枚奖牌的成绩登上了金牌榜第1和奖牌榜第2的位置,再是荷兰在第23届冬奥会以1枚奖牌的领先优势战胜中国,夺得奖牌榜第2的席位,一直没获得过奖牌的匈牙利在第23届冬奥会夺取1枚金牌,取得了比美国更好的成绩。第2集团国家意大利也从第22届冬奥会开始取得突破,前3届冬奥会意大利均只获得1枚奖牌且没有金牌入账,但到了第22届冬奥会意大利获得3枚奖牌,在23届冬奥会更是夺取了1枚金牌。

进一步分析每一届冬奥会可知,第19届冬奥会第1集团的奖牌占有率为83.3%,金牌占有率为87.5%;第20届冬奥会第1集团的奖牌占有率为91.7%,金牌占有率为*;第21届冬奥会第1集团的奖牌占有率为95.8%,金牌占有率为*;到了第22届和第23届冬奥会,第1集团的奖牌占有率和金牌占有率均降至62.5%。综上所述,短道速滑奖牌和金牌分布正在由集中走向分散,第1集团国家垄断奖牌和金牌的局面已被打破;参赛各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国家具备夺金和夺牌的实力;俄罗斯、荷兰和匈牙利这三股短道速滑新锐势力的竞技实力不容小觑,它们有着与第1集团国家一较高下的能力;世界短道速滑竞争格局日趋激烈。

从洲际归属看世界短道速滑竞争格局

“奥运五环”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标志,五环紧紧相连,象征着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互竞技与交流。在近5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上,五大洲中仅有非洲未获得奖牌,这和非洲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非洲素有“热带大陆”之称,常年炎热的气候使他们很少见到冰雪,发展冰雪运动更是极为困难。夺得过奖牌和金牌的四大洲中,来自欧洲的国家更多,有5个,来自大洋洲的国家更少,仅澳大利亚一个国家在近5届冬奥会中夺得过奖牌,来自亚洲和美洲的国家数量相同,均为2个。这表明欧洲的短道速滑项目普及程度更高,发展速度更快,在近两届冬奥会上出现的三股新锐势力—俄罗斯、荷兰和匈牙利均来自于欧洲,大洋洲的短道速滑项目普及程度更差,且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由表2可知,四大洲无论在奖牌总数上还是在金牌总数上都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亚洲在近五届冬奥会中共获奖牌58枚,共获金牌25枚,奖牌总数和金牌总数都远远多于其他大洲。亚洲接近五成的奖牌占有率,高达62.5%的金牌占有率,以及所获奖牌中近50%的金牌数,都证明了其在短道速滑项目上的超强竞争力。美洲整体实力位居第2,其奖牌占有率比亚洲少17.5%,金牌占有率比亚洲少42.5%,金牌占有率的较大差距反映出美洲短道速滑顶尖运动员夺金能力的不足。欧洲夺牌国家的数量虽是亚洲的两倍之多,但是奖牌总数却不及亚洲的1/2,金牌总数不及亚洲的1/4,但其金牌总数与位居第2的美洲差距较小,仅相差2枚。大洋洲在第19届冬奥会夺得1枚金牌后就再也没有夺取过任何奖牌。

综上所述,短道速滑地域间的竞争主要是亚洲,美洲和欧洲三大洲之间的竞争。亚洲以*的优势位居奖牌榜和金牌榜首位,其霸主地位在短时间内无法撼动;欧洲现在的整体竞技实力虽不及美洲,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差距较小,并且由于欧洲短道速滑项目的普及程度较高,后备人才资源更为丰富,再加上俄罗斯、荷兰等国家在近两届冬奥会中表现出很强的竞技实力,所以欧洲超越美洲的可能性很大。

从比赛小项看世界短道速滑竞争格局

男子比赛小项竞争格局

由表3可知,奖牌总数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加拿大,美国,且三国的奖牌总数差距不大。在近5届冬奥会中,韩国共获15枚奖牌,其中有6枚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是奖牌总数更多的国家。加拿大共获14枚奖牌,其金牌总数也是6枚,加拿大是率先一个在4个小项上均夺取过金牌的国家,表明其整体夺金能力更强。美国共获12枚奖牌。韩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奖牌总数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表明这三个国家在短道速滑男子比赛项目上的竞技实力更强且优势较大。从各比赛小项上也能看出韩国、加拿大和美国在短道速滑男子比赛项目上的强劲实力,4个比赛小项奖牌榜和金牌榜第1的位置被韩国和加拿大平均瓜分,韩国在1000m和1500m项目上均位列奖牌榜和金牌榜第1,加拿大在500m和5000m接力项目上均位列奖牌榜和金牌榜第1,美国在1000m、1500m和5000m接力项目上表现出较强的竞技实力,其奖牌总数均排在这三个项目的第2位。我国以8枚奖牌的成绩排至第4位,我国仅在500m项目上夺取过1枚金牌,在1000m项目上未夺取过奖牌。

除韩国、加拿大和美国外,500m项目较强的国家还有中国;1000m项目较强的国家还有俄罗斯;15000m较强的国家还有中国;5000m较强的国家还有中国、俄罗斯和匈牙利,俄罗斯和匈牙利分别在22届和23届冬奥会上打破5000m项目奥运会纪录。男子项目的4个比赛小项中,5000m接力项目的竞争更为激烈,在该项目上有能力夺取奖牌的国家更多,有7个,并且该项目也是在近5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中破纪录更多的比赛小项,仅5届冬奥会中在该项目上打破的世界纪录或奥运纪录就有3次。

女子比赛小项竞争格局

由表4可知,韩国和中国分别以18枚奖牌和17枚奖牌的成绩占据奖牌总数第1和第2的位置,两国的实力相近仅存在一枚银牌的差距。韩中两国近乎垄断了短道速滑女子项目的所有金牌,两国的金牌总数均为9枚,其金牌总数之和占比高达90%。韩中两国无论在奖牌总数还是在金牌总数上都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这表明韩中两国在短道速滑女子项目上实力强悍,且优势巨大。从各比赛小项上看,中国和韩国均以4枚金牌的成绩分别占据了500m和3000m接力项目的霸主地位。在1000m项目上,中韩两国势均力敌,韩国仅比中国少1枚银牌。在1500m项目上,韩国以8枚奖牌凸显优势,中韩两国垄断了该项目上的所有金牌。

其他国家与中韩两国相比逊色很多,仅意大利和荷兰两国在近5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项目上夺取过金牌并且只夺取过1枚金牌。加拿大和意大利在500m和3000m接力上具有较强实力,荷兰在1000m项目上竞技实力较强,保加利亚在500m项目上竞技实力较强,美国在夺得奖牌的两个项目上成绩差距不大。女子项目的4个比赛小项中,竞争更为激烈的是3000m接力项目,该项目不仅是夺取奖牌国家数量更多的项目,也是打破纪录更多的女子比赛项目,在5届冬奥会中两次打破世界纪录。

结论与建议

(1)短道速滑第1集团国家有韩国、中国、加拿大和美国,其中韩国占据霸主地位,中国位居第2。从第22届冬奥会开始,第1集团国家垄断奖牌和金牌的局面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国家具备夺金和夺牌的实力,俄罗斯、荷兰和匈牙利这三股短道速滑新锐势力的竞技实力不容小觑,世界短道速滑竞争格局日趋激烈。

(2)五大洲中,非洲未获得奖牌,欧洲的短道速滑项目普及程度更高,发展速度更快,大洋洲的短道速滑项目普及程度更差,且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当今短道速滑地域间的竞争主要是亚洲,美洲和欧洲三大洲之间的竞争。亚洲的霸主地位在短时间内无法撼动,欧洲与美洲之间的差距较小,并且欧洲超越美洲的可能性很大。

(3)短道速滑男子比赛项目中,韩国,加拿大,美国的竞技实力更强且优势较大;韩国在1000m和1500m项目上实力强劲,加拿大在500m和5000m接力项目上实力强劲,美国在1000m、1500m和5000m接力项目上实力较强;4个比赛小项中,5000m接力项目的竞争更为激烈。短道速滑女子比赛项目中,韩国和中国的竞技实力强悍,且优势巨大;中国在500m项目上实力强劲,韩国在1500m和3000m项目上实力强劲,两国在1000m项目上均表现出强劲实力;4个比赛小项中,3000m接力的竞争更为激烈。

建议

我国女子短道速滑队正处于新老交替之际,需尽快巩固实力,保持竞争优势,并要尽快补齐3000m接力项目上的短板,以保证我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在北京冬奥会上再创辉煌;我国男子短道速滑队可以以在近两届冬奥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500m和1500m项目为重点突破项目,并以此带动1000m5000m接力项目的发展,以改变我国“阴盛阳衰”的局面;我国要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和普及短道速滑运动,夯实群众基础,培养更多后备人才,以实现我国短道速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海涛.我国短道速滑冬奥会竞争实力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05):68~71.

[2]王拱彪,龙丽.第1322届冬奥会奖牌洲际分布特征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04):7175.

[3]刘小明.奥运会男子篮球竞技格局与发展特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2):123~128.

[4]徐丽萨,黄俊亚,殷鹏飞.世界艺术体操竞技实力格局的非衡态势与我国竞技形势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4):98~105.

[5]张楠,刘卫军,张剑波,于海龙.从近三届奥运会看世界跆拳道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04):92~96.

[6]蒋志伟,邱希.回顾与前瞻: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竞争格局演变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02):89~95.

[7]韩贝宁,马婧宇,梁青.平昌冬奥会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失利原因及北京冬奥会备战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33(04):57~63.

[8]高亮,孙宇.冬奥会我国参赛成绩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05):50~55.

[9]胡玉芹,崔兆芳,乔仁波.我国男子短道速滑实力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08):49~52.

[10]陈文红.从冬奥会成绩看我国短道速滑的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3(04):18~22.

[11]马云峰.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J].冰雪运动,2018,40(06):24~27.

[12]张建会.冬奥会竞技强国冰雪项目发展经验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9(02):75~81.

本文原文来自tygss.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