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晚清第一名臣湖南人曾国藩与他的湘军崛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晚清第一名臣湖南人曾国藩与他的湘军崛起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6142748_121721191

晚清时期,曾国藩以"忠义"和"卫道"为号召,依靠湖南人的"守拙"和"霸蛮"精神,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组建的湘军威震四方。这支以湖南人为主体的地方武装,不仅在军事上取得显著成就,还为中国海军的创建开创了先河。

清道光年间,国势衰弱,风雨飘摇。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与冯云山等,模拟基督教形式,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会,后又制订《十款天条》。秘密从事反清活动。

经过七年的组织筹备,道光三十年(1850)一月十一日,洪秀全、石达开、杨秀清等组建的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洪秀全为"天王"


太平军进入湖南之后,新宁杨溪江家的地方绅士江忠源,率先在当地自发组织乡勇,以地方武装对抗太平军。可以说,江忠源乃是湘军的始作俑者。


清朝的中国,面临着西方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挑战。以传统文化卫士自居的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属双峰县)人,道光进士,授检讨。咸丰三年(1853),四十二岁的他,奉朝廷之命为征剿太平军,以吏部侍郎的身份,回湖南筹办团练。他以新宁江忠源的乡勇为基础,组建民团,而后扩编而为"湘军"。


湘军的建制,不同于清军,全都是湖南兵。以五百人为营,营官自招;营辖四哨,哨辖八队。全军分为水陆二师,水师五千人,陆军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共计一万七千人组成。


湖南人守拙,为人为事皆以守拙著称于世。拙者,笨拙、实在、不巧也。宋代理学祖师周敦颐撰有《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曾国藩以"唯天下之至诚,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为座右铭。


湖南人霸蛮,吃苦耐劳,勇敢善战
。湘军的组建,无疑有利于挽转清军在与太平军作战之中的败势。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公开亮出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攻击太平军是"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先是在湖南省内与太平军对抗,长沙靖港一仗,湘军败绩,曾国藩要投湘江自尽,被左宗棠救起。继续与太平军为敌,又败于三河。


湘军鉴于步卒失利,而练骑兵,以河南籍马德顺为将军。而后东山再起,奉命出省作战,队伍不断扩大,夺取武昌。咸丰五年(1855)年初,湘军在湖口被太平军击溃,曾国藩退守南昌。

湘军以曾国荃吉字营为基础,趁机恢复扩充兵力,发展成为战胜太平军的一支劲旅。而后经过几年的艰难对抗,曾国藩对太平军采取"借洋兵助剿"的策略,内外联合夹击太平军,曾国藩又指派其弟曾国荃率军围攻南京。同治三年(1864)七月,乘太平天国在南京发生内讧之机,曾国藩命曾国荃率湘军攻陷南京。

湘军经过十年苦战,最后战胜太平军。


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授武英殿大学士,调直隶总督,不久复任两江总督。死后葬于长沙坪塘,追赠太傅。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太平天国起义,历时十四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湘军之威,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声震四海。


"湘军"之名,最早出自湘潭人王闿运的《湘军志》,记录以曾国藩为首的湖南地方武装"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历史动态。


湘军何为?依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死难者是士兵,将领一个个升官发财。湘乡曾国藩升任直隶总督,湘乡曾国荃任两江总督,新宁江忠源任安徽巡抚,湘阴郭嵩焘任广东巡抚,湘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益阳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新宁刘长佑任云贵总督,新宁刘坤一任两广总督,衡阳彭玉麟是湘军水师的创办者,先任兵部右侍郎兼长江水师提督,后升为兵部尚书。湘军也因此声名远播,威震四方。


湘军何为?湘军以"忠义""卫道"而组建。曾国藩与湘军,历来是有争议的人物与事件。曾国藩和湘军的崛起,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急剧恶化的必然产物,评价可以见仁见智,而故意回避即是不可能的。站的立场与角度不同,评价也不同。同情农民军者,予以贬斥,视曾国藩等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站在维护中国正统立场者,以为曾国藩等是斩杀贼寇的历史功臣,如今,
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太平天国起义,则只能注重历史,正视历史,不能简单地只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评判曾国藩与湘军。


如何评价曾国藩?他是
岳麓书院的弟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思想观念全部集结在岳麓书院由理学大师朱熹书写的"忠孝仁义"四个大字上面。他崇尚王夫之,推崇船山学说,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同治四年(1865),湘军占领南京之后的次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中,就与弟弟曾国荃一道出资,在南京刊印金陵版《船山遗书》凡五十七种二百五十八卷,曾国藩亲自为之作序。许多人以为,论曾国藩当时的功绩、权势、地位,他完全可以改弦更张,另立朝政。但是,曾国藩没有这样做,而是"克己复礼",以"忠孝仁义""公正廉明"为本。始终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信条和礼教规范,不贪美色,不争名利,不居功自傲,注重人格尊严。


湘军威名远扬,也并非无往而不胜者,曾国藩败于靖港、三河,湘军将领罗泽南等被太平军所杀,就是明证。但作为历史上的一支地方军队,能够赢得"
无湘不成军
"的美誉,是值得湖南人引以为自豪的。

湘军之崛起,历经艰难曲折,在无数失败之中砥砺前行,在湖南人的流血牺牲之中成就辉煌。

作为一支训练有素的乡勇,湘军比较历史上其他的地方武装,我们认为大致有三个长处:

一是湖南人守拙"霸蛮"的个性特征
,成就湘军的骁勇善战与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勇气。

二是湖南人足智多谋与灵活多思
,使湘军作战过程中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如三河败绩后,而练骑兵。

三是湘军将领大多是智勇双全的儒将
,很少匹夫之勇者,
诸如曾国藩、罗泽南、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胡林翼、江忠源、郭嵩焘、杨岳斌、彭玉麟等,文化修养与军事素质兼长,既善于运筹帷幄,又敢于率先士卒。正所谓"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所以,
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度,比较客观地来看,以曾国藩为首领的湘军,千秋功业,功罪几何?其历史罪过,在于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延续了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推迟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其历史功业,在于承袭辛弃疾在长沙组建"飞虎军"的历史传统,充分发掘出湖南人为主体的湘军勇敢善战的政治军事才能,为近代湖南人恪守"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走向政治军事外交舞台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
。而杨岳斌、彭玉麟在衡阳组建和训练而成的湘军水师,纵横驰骋于千里长江,乃是清朝水师的先驱者,也是近代中国海军创建的一个雏形。同治十三年(1874),李鸿章才开办北洋水师学堂。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光绪十四年(1888)以黄海为基地,编成北洋舰队。

湘军水师,可谓开创中国海军之先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