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大法宝”的角度看日俄战争和苏日战争的不同结局
从“三大法宝”的角度看日俄战争和苏日战争的不同结局
为什么在日俄战争中日本能够战胜沙俄,而在二战时期却在苏日战争中溃败?本文将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自身建设三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背景和关键因素。
统一战线
1902年,日本和英国为共同应对沙俄的扩张,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日俄战争期间,英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装备和贷款,其中就包括在对马海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FA2型光学测距仪,大大提高了日本的战争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当沙俄调遣波罗的海舰队去远东支援太平洋舰队的时候,英国不允许波罗的海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沙俄无奈,只好绕道非洲好望角。而且在全球遍布殖民地的英国,还不让沙俄军舰沿途停靠补充燃料和物资。波罗的海舰队只好满载煤炭和物资长途跋涉,到达对马海峡时已行程近3万公里,早已身心俱疲,而日本联合舰队以逸待劳,最终大获全胜。
到了二战时期,中美英苏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日本虽然和德国、意大利也签订过轴心协定,但基本上没有配合,各自为战。1945年8月,德意法西斯已投降,中国对日展开反攻,美国逼近日本本土,苏联出兵东北,三路夹击,日本自然招架不住。
武装斗争
日俄战争期间,双方的武器装备相差不大。但是日军从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引以为耻,随即开始着手对俄作战,经过十年时间,准备相对比较充分。同时日军被灌输武士道精神,斗志比俄军强。反观沙俄,不但轻视亚洲国家日本,而且高层对日是战是和,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准备不充分,远东路途遥远,俄军的补给都成问题,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沙俄措手不及。
到了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时,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国力大增,苏军的装备也超过日军。虽然因为大清洗,损失了很多经验丰富的将领,导致一度被动,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通过这两次较量,日本认清了差距,彻底放弃了北进计划。到了1945年,苏军经过苏德战争的洗礼,早已百炼成钢,大兵团作战经验、武器装备更是远超日本。而且当时关东军的主力都已调往太平洋战场,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战斗力可想而知。苏军纵横千里,摧枯拉朽,轻而易举席卷关东军。
自身建设
党的建设这个角度不适用于沙俄和日本,那就改为自身建设。日俄战争期间,沙俄宫廷黑暗,上层勾心斗角,下层民不聊生,国运呈下降趋势。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都得到了发展,又通过《马关条约》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运呈上升趋势。以上升打下降,自然能够取胜。
到了二战末期,苏联经受住了战争考验,从莫斯科反攻到了柏林,斯大林威望如日中天,军民同仇敌忾,士气正盛,从纳粹德国铁蹄下解放了亿万人民,意识形态占据高地,一个超级大国的身影已见雏形。而日本穷兵黩武,各处树敌,透支国力,四面楚歌,不断“转进”,已到穷途末路。此时苏联对日作战,是有道伐无道,自然所向披靡,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