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物安全措施对猪场主要疫病防控及生产性能的影响与效果分析
提升生物安全措施对猪场主要疫病防控及生产性能的影响与效果分析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日益增大,生猪及产品调运频繁,生猪养殖疫病形势日趋复杂,多种病原共同感染现象逐渐增多。由于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意识和措施较薄弱,疫病防控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我国非洲猪瘟疫情未消灭的背景下,完善并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是有效预防疫病的关键措施。
试验猪场概况
宁化县某生猪养殖场常年存栏生猪约3000头,其中能繁母猪约270头,采用自繁自养模式。自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后,该猪场加强了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生态环保养殖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在软硬件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改善养猪设施设备
- 在猪舍安装使用自动化料线设备,减少人员流动和饲料浪费,避免传统手工投喂带来的不确定因素,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 用固液分离机处理粪污,将粪污快速固液分离,固体部分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并转化为电能,液体部分用于农作物等有机肥料,降低污染物浓度,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 升级改造环控设备,如风机、水帘、取暖设备、喷淋设备和单一消毒升级为多元化消毒等。
- 优化净道和污道。由于该猪场前期规划在育肥猪区域未区分净道、污道,赶猪通道与病死猪转运通道交叉共用,增加感染风险。改造后通过在场内投放小型转运车让猪只不落地就能转移至隔离猪舍,避免交叉感染;在人流、车流、物流方面优化单向流动理念(区分开进出通道),避免出现进出交叉感染。
优化猪场内外生物安全防控相关制度与方案,加强日常管理
加强适时的检查督促,将生物安全相关操作岗位与饲养员绩效工资占比提高,按月考评并及时发放奖金,场内每人每月的收入都在内部群里公布,每个人都会在乎自己的月收入,形成“比、超、赶”的良好氛围。
样品采集与检测项目
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改造前随机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猪血清共176份;采集发病猪的脾脏、淋巴结和肝脏等病料52份,采样的同时记录所采病料的猪临床特征。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改造后随机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猪血清共166份;采集发病猪的脾脏、淋巴结和肝脏等病料48份,采样的同时记录所采病料的猪临床特征。
检测项目
- 血清样品免疫抗体:利用ELISA诊断方法检测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gB、猪细小病毒病抗体。
- 样品病原核酸检测:利用(RT-)PCR诊断方法检测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细小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核酸。
- 生产性能测定:测定母猪繁殖性能(配种受胎率、母猪年产胎次、平均每头母猪每胎产健仔数、平均断乳窝重)、仔猪发病率、仔猪病死率等指标。
结果与分析
血清样品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对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前后各采集的176份、166份血清样品,开展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等免疫抗体检测。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后,各病种免疫抗体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5),提高4.0%~10.8%不等。
病料样品病原核酸检测结果
对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前、后各采集的52份和48份病料,分别进行10种病原核酸检测。由表2可见,改造前该场检测出6种病原核酸阳性,其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核酸阳性率最高,为34.6%;其次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核酸,阳性率为32.7%;改造后检出4种病原核酸阳性,阳性率降低16.8%~30.4%不等(P<0.05)。
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前后组织病料中病原共同感染情况
该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提升前有9份组织病料中共同感染2种以上病原,生物安全措施提升后组织病料中无病原共同感染情况,猪场污染的病原减少,该场感染病原种类和阳性率大幅度下降,表明猪场主要疫病预控效果显著。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提升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猪场改造后,生产性能显著提高,母猪配种受胎率提高6.80%、母猪年产胎次提高0.25胎、平均每头母猪胎次产健仔数增加2.91头、平均断乳窝重提高9.8kg,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下降8.2%和4.1%。
讨论
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工程,主要通过阻断病原微生物入侵畜禽养殖场的路径,对养殖场的选址、设计、建设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全程控制。该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改造,从安装自动喂料系统、升级改造环控设备、污净道分离、制定生物安全相关制度等方面进行。该猪场一直以来都是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在猪群个体、管理方式、营养水平等相同条件下,对生物安全措施改造前后的抗体水平、病原监测、共同感染、生产性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通过免疫抗体监测分析,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后6种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超过国家标准,比生物安全措施提升前提高4.0%~10.8%不等。经分析,原因可能是生物安全措施提升后,场内病毒感染较少,如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病原得到控制,猪群机体更加健康,促进免疫抗体水平提升。
对猪场病料开展10种常见病原监测,该猪场提升生物安全措施改造前,检测出6种病原,且阳性率较高,说明该猪场病原污染较重;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后,仅检出4种病原,病原种类和感染阳性率均显著下降,也无多种病原共同感染情况,说明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后,阻断了病原传播,对疫病防控效果显著。
生物安全措施的提升,还可提高生产性能。王秋丽对某猪场进行硬件升级改造,并采取疫苗免疫、环境消毒、药物预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结果母猪配种受胎率提高6.9%,母猪年产胎次增加0.26胎,哺乳仔猪和保育猪死亡率分别下降8.1%和5.26%,每头猪药费减少17元。本研究结果与之相近,表明猪场提高生物安全措施后,猪群整体生产性能水平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