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朱由检一手提拔的奸臣们——周延儒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朱由检一手提拔的奸臣们——周延儒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34E5FAI05562IRX.html

明朝末年,崇祯帝朱由检在位期间,提拔了一批亲信官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周延儒。周延儒从一个年轻有为的状元,逐渐成为崇祯帝的心腹重臣,但最终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这位明朝末年的重要人物的故事。

一个堡垒最怕的就是被从内部攻破,而纵观明朝最后岁月,明朝之所以会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后金、蒙古、农军的围殴,还有其内部的互相倾轧,甚至于是祸国。

这些祸国者很多都位高权重,他们的种种倒行逆施使得明朝坠向深渊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祸国者分为不同的派系,由于史料的匮乏,只能确认其中的一派。

这一派就是帝党。

前文提到过,崇祯帝朱由检上台后,在官员中拉拢了一批人,建立起了一个不载于史册的帝党。正是依赖这些帝党成员的协力,朱由检利用袁崇焕案成功地清除了内阁中东林党的势力,并一举将东林党粉碎,使得这个名著于明末史册的政治联盟一朝瓦解。

然而纵观帝党成员行事,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对于明朝有利者鲜。为祸者却比比皆是。

帝党之首当推周延儒,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年仅23岁(一说19岁)的周延儒便考中了举人,第二年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更是连中会元(会试第一)和状元(殿试第一)。

连中会员、状元这在读书人中可是仅次于那凤毛麟角的连中三元了,而且会员无疑是三元中最为有含金量的,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凭真本事考的全国第一,可不是状元那个凭皇帝眼缘的头衔所能比的。

周延儒在初涉政坛时公认属于东林党一派,但是他跟自己的同年冯铨关系特别好。

而冯铨前文介绍过,九千岁魏公公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小伙子,因此他30岁可能还不到就得以入内阁,成为了明朝历史上北京内阁中最为年轻的阁老。

周围没人吧?

嘻嘻,《明史》编修忒坏了,对于周延儒和冯铨的关系专门记了一笔‘美丽自喜,与同年生冯铨友善’。

那个据说明末官场好上田下力风,而野史称冯铨生得楚楚动人,在翰林院中备受前辈们的‘照顾’,明人笔记对此有不可言表的深入描写,所以《明史》编修们这么写的含义大家自行理解吧。

所以冯铨能被魏忠贤青睐有加,这个想想就令人不禁起鸡皮疙瘩。

周延儒虽然是东林党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可是其后阉党屠杀打击东林党人时,他却并未受到牵连。除了他执掌南京翰林院不在北京城里,因此得以避开风暴中心外,冯铨应该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之所以要提冯铨与周延儒的关系,是因为周延儒在崇祯帝朱由检登基后便受到了重用,回到北京掌管詹事府。

周延儒之所以会被朱由检所重用,应该是因为他曾担任过朱由检的教师。

周延儒在天启初年曾出任过朱由检他哥天启帝朱由校的詹事府右中允(正六品),而朱由校并无太子,所以朱由校为了不让詹事府闲置,于是便让其担负起了教育弟弟信王朱由检的任务。刘鸿训、周延儒等因此为朱由检所识,这批天启朝的詹事府官员,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朱由检后来登基后启用的第一批‘自己人’。

年轻气盛的冯铨年少得志成为了明朝最年轻的阁老,阉党众人纷纷巴结他,称他为魏忠贤在外朝的代表。冯铨因此飘了,结果就得罪了阉党大佬崔呈秀,而面对崔呈秀的摊牌,魏忠贤权衡利弊后也不得不割爱把冯铨罢官。

由于被魏忠贤所抛弃,自然地冯铨对魏忠贤充满了怨恨,而明朝末年官员们朝秦暮楚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以周延儒与冯铨的关系,想必重新回到北京城的周延儒非常忙,他通过冯铨跟很多阉党人物进行了私下沟通,这直接导致了魏忠贤迅速倒台。

因此朱由检将周延儒视为亲信,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论功行赏,将周延儒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冯铨因为名声太臭,所以尽管其为朱由检掌握大权应该立下了不少功劳,却始终不能被重新启用,但是也有赖于周延儒的保护未被东林党继续深入追究。而这最终使得冯铨得以熬到了清朝入关,并为清朝重新起用为汉礼部尚书。

冯铨真的懂得投桃报李啊。

他遵从摄政王多尔衮的旨意,指使其部下汉礼部侍郎孙之獬【xiè】、国子监祭酒李若琳上剃发易服疏,在朝堂上提出全国剃发易服;并且在汉臣群情激奋,孙之獬、李若琳要撑不住时他及时跳出来,请多尔衮裁断是否在全国实行剃发易服,一举将汉臣的反对声音压了下去,使得多尔衮剃发易服的图谋得以顺利实施。

令人无语的是,冯铨这个导致剃发易服得以在全国推行的最大汉贼,竟然为后世所忽略,多尔衮、孙之獬、李若琳为他背了所有的骂名。

不说冯铨了回到正主周延儒。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袁崇焕被捕下狱,袁崇焕的座师内阁首辅韩爌【kuàng】避嫌辞官,紧随其后的次辅钱龙锡也避嫌辞官,周延儒随即被朱由检塞入了内阁。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剐于北京西市,九月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时年40岁(一说36岁)。

如果周延儒36岁成为首辅之说成立,那么他就顶替了张居正(37岁),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最年轻的首辅。

袁崇焕案里,周延儒到底做了什么,史料中不见任何记载。但是从他被朱由检塞入内阁时,内阁仅存的东林大佬李标立马愤然辞职坚决离开朝堂可以断定,周延儒在袁崇焕案的背后干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由于这些事情涉及到了崇祯帝朱由检,因此《明史》碍于这些事涉及到了帝王权术这个敏感问题,选择了不将这些事记录在案。

如今关于袁崇焕案的背后,朱由检、周延儒、温体仁、梁廷栋这些主要参与者都干了些什么勾当,我们已经找不到相关的史料了。考虑到冯铨与周延儒的关系,很可能是冯铨干了什么事情,使得这些资料全被清廷销毁了。

周延儒干这些事情,原来的浙党一派的官员温体仁为他出谋划策出力很多,因此这哥们入阁后,也把温体仁给拉了进去。

周延儒这人很懂逢迎之术,但这是他作为首辅的大弊。

崇祯帝朱由检与东林党为何交恶到了,朱由检不顾国家安危都要发动袁崇焕案搞垮东林掌控的内阁,从周延儒成为首辅当年的一件事上,我们能管窥一斑。

这一年,朱由检再次加了辽饷!

在万历朝两次增加田赋的基础上,崇祯四年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了一分二厘,共计增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实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三次累增)。另外还加了关税、盐课及其它杂项,累计共增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此处应有掌声,中国历代王朝的岁入货币数,在崇祯四年第一次进入了八位数的大关!

而根据史料统计得出的结论,明朝当时全国的存银量不过两亿余两,大明朝岁入占到了全国存银量的二十分之一以上。

国家手里集中了这么大量的银子,那么必然会造成市面上通货膨胀银价上涨。而一般明朝百姓只有缴税时才用得上银子,因此他们都是想商家借贷,银价的上涨加上商人的恶意加息,这必然令百姓们本就艰巨的生活百上加钧!

周延儒应该是不愿意加田课的,但是他根本拦不住也不敢拦,他背叛的东林党拦朱由检加税的下场,他不但是亲眼所见,更是亲身参与啊。

而且明朝的岁入都是上一年的,所以史称崇祯四年才加田课,从上表看显然时间有误,明显的从崇祯三年开始就已经在加派了。明朝田赋从上一年的八月开始征收,第二年二月税银递解入京基本完毕。所以在周延儒升任首辅的同时,朱由检便已经在加税了,只是第二年才正式公布天下。

因此周延儒出任首辅的同时,就已经把崇祯朝增税的锅给背起来了。

周延儒背叛了东林,东林虽然解散了,但是满朝都是东林旧人,他这个叛徒即便是位居一人之下的首辅大位,这些东林党人对还是不服帖的;而他所依赖的盟友温体仁,一直处心积虑地想要取他而代之,因此不断在暗中给他下套。

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时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但是他把人都得罪光了,所以他在这个位置上要是能有所成就那才怪了。

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无所成就的周延儒在与温体仁的内斗中败下阵来,他终于撑不住了,不得不辞职走人。

周延儒这一走就是八年,一直到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他又重新被起复,并于九月到京后再被任命为内阁首辅。

再次入京的周延儒自知凶多吉少,而他也确实亲眼见证了大明朝的迅速崩塌。

当年八月洪承畴援锦州的由辽镇、蓟镇、宣大边军组成的,明朝精兵所集的十三万大军被清军击溃,明清之间的胜负已分;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夏秋,李自成率领农军取得了朱仙镇大捷,经此一役后明朝黄河以北的领土,被拦腰截成关中、华北两段,明朝进入了倒计时;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军第五次入关,周延儒在崇祯帝朱由检暗示下‘自请’督师拦截清军。

然而周延儒出了北京城后整日花天酒地,他干的唯一和作战相关的事情,就是编造战报谎报战功,督军拦截清军早已经被他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朱由检孤注一掷,命赵光抃率蓟镇等地新练的十余万兵马,在蓟县螺山截击回师的两万清军,结果却是明军不战自溃。

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二日,朱由检忍无可忍下旨让周延儒致仕,但是他下的圣旨用辞还是颇为温和。然而墙倒众人推,当大家发现朱由检对于周延儒耿耿于怀时,于是各种揭发周延儒罪状的上书涌到了朱由检的案头。终于对自己的这位昔日宠臣、功臣,凶狠的朱由检动了杀心。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初七日,锦衣卫来到了周延儒的宅邸中,在太监宣读了自缢赐全尸的圣旨后,一代奸臣周延儒挂在了自己的房梁上。

周延儒死后,朱由检下旨要周延儒的兄弟子嗣们缴纳十二万两脏银。

最是无情帝王家啊。

周延儒所作所为对于明朝自然是弊大于利的,因此他虽是帝党要员,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明朝的敌人。

而这个敌人还是朱由检一手培养提拔出来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