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研究:17个可改变因素影响中国人死亡率,低教育水平居首
重大研究:17个可改变因素影响中国人死亡率,低教育水平居首
全国范围内对常见可改变风险因素对死亡率影响的估计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国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评估社会决定因素、生活方式和代谢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该研究基于中国心血管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4C)研究的数据,共包含174,004名年龄≥40岁的成年人。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识别了17个与死亡率独立相关的可改变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低教育水平、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高胆固醇、饮酒、低果蔬摄入、空气污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心理压力、缺乏社会支持等。这些因素分别占全因死亡率的64.8%、心血管死亡率的77.4%和癌症死亡率的44.8%。
低教育水平在全因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中表现为最重要的因素。教育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知识和行为,还与社会经济地位紧密相关,进一步影响健康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此外,高血压是心血管死亡率的主要因素。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还发现,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高空气中直径<2.5微米(PM2.5)的颗粒物污染分别占全因死亡率的7.8%和4.3%。低GDP反映了经济水平低下和健康资源匮乏,而PM2.5污染则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长期暴露于高浓度PM2.5环境中会增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性别特异性分析揭示了不同的模式。女性的死亡率主要与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如低教育水平和低社会支持。而男性的死亡率则与生活方式因素的关联更强,如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不足。这一发现提示,在制定健康干预措施时需要考虑性别差异,针对不同性别群体采取相应的策略。
例如,针对女性,可以加强教育和社会支持,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资源,提高她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对于男性,则需要重点关注生活方式干预,如减少吸烟和饮酒,增加体力活动。此外,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改善空气质量,降低PM2.5污染水平,创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具体的干预措施方面,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健康教育:通过社区活动、媒体宣传和学校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控烟、限酒、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政策,鼓励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人均GDP,改善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环境保护: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污染源控制,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PM2.5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管理,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效果。
社会支持:通过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增加对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支持,减少心理压力,增强社会凝聚力。
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可改变风险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中国的健康干预措施需要结合国情,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全面提升人民的健康福祉。
总之,这项研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识别和控制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可以大幅减少全因、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改善中国成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本文原文来自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