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埃及到现代动漫:猫娘文化的演变历程
从古埃及到现代动漫:猫娘文化的演变历程
“猫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象,近年来在二次元文化中越来越受欢迎。从古埃及的猫神崇拜,到日本的妖猫传说,再到现代动漫中的萌系角色,猫娘形象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文化现象的前世今生。
曾几何时,人们对猫娘这种生物并无好感,直到《碧蓝航线》中柴郡猫的出现,才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形象的魅力。然而,猫娘文化的起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
古埃及的猫神崇拜
要追溯猫娘文化的源头,我们不得不将时间拨回到几千年前的古埃及。那时,古埃及人对猫的崇拜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们将原本凶残的狮头女战神逐渐“曲解”成了猫头人身的家庭守护神、芬芳的守护者、法老的母亲和养育者,以及女性生育能力的保护者——萌萌的猫娘(也有的版本是萌萌的小野猫)巴斯泰托。
古埃及人认为,聪明能干又放浪形骸的猫咪们就是猫神巴斯泰托的使者,讨好它们便能保粮食丰收、人丁兴旺。从当代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因果关系或许并不存在,但我们可以简单理出下面这样的逻辑关系:猫大多是出色的猎手,会去捕捉蝎子老鼠这样的田间害虫,客观上保护了人类的粮食;有了足够粮食的人类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祭祀庆典社交活动或者只是饭后遛弯时,看到猫肆无忌惮地亲密接触,或者以各种舒展的姿态清理身体时,也难免会心猿意马,想亲自尝试一下……
日本的妖猫传说
然而,这种猫娘崇拜在希腊-罗马时期逐渐消失。直到日本,猫娘文化才得以复兴。日本的猫娘文化与古埃及的猫神崇拜并无直接联系,而是对日本妖文化的继承延续,发扬光大。
在镰仓时代,妖猫和猫妖的故事就已经出现。到了江户时代,“化猫游女”的传说开始流行。虽然人们对这种披着朦胧夜色勾引男性,白天现出原型来蹭吃蹭喝(有的版本里也吃人)的小家伙依然是恐惧大于喜爱,但至少这一次,“猫娘”在大众认知里变成了年轻漂亮的女性。
现代动漫中的猫娘形象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电影产业进入民间情报教育局(CIE)审查阶段。这一时期,古装剑戟片被禁止,而古装志怪恐怖电影得以发展,其中“化け猫映画”(妖怪猫电影)尤为受欢迎。然而,这些电影中的猫妖形象依然与可爱无关。
直到1953年,手冢治虫的《蓝宝石王子》(《缎带骑士》)中,海尔凯特这一角色的出现,才让猫娘开始与可爱绑定在一起。海尔凯特是一个性格温婉、天真良善的地狱猫妖,她喜欢摆弄花花草草,偶尔还会帮助父亲的猎物逃出生天。
1976年,大岛弓子的《绵之国星》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猫娘”漫画。这部漫画中,无论是女主“棉花之国”的流浪公主琪比,还是她的“人”生导师拉斐尔,亦或是冒险途中形形色色的小伙伴,他们都是以猫耳娘、猫耳少年,或是猫耳汉子的形态出现,以孩童特有的天真无邪,演绎其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认知。
从此之后,猫娘文化迅速发展,成为“小众文化中的大众角色”,并有了愈发详细的设定和种种迷人的变形。到了百花齐放的八十年代,猫娘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成为现代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