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十八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家长们集体破防了……
海淀十八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家长们集体破防了……
近日,一篇名为《海淀18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的帖子在家长圈疯转,引发广泛关注。帖子中描述了一个典型的“海淀鸡娃”案例:一个女孩从1岁起就开始接受各种早教和培训,但最终高考仅考了582分。这个案例引发了人们对“鸡娃”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
“鸡娃”之路:投入与产出的失衡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女孩的经历:
- 1岁开始接受早教:英语、钢琴、舞蹈样样不落,幼儿园时期还增加了画画课程。
- 小学阶段简历“卷”人:参加各种考级,有些连普通家长都闻所未闻。
- 初中三年疯狂补习:为了上人大附中,周末全都被各类补习班填满。
- 高中遭遇挫折:第一次大考仅排全校600多名,随后陷入抑郁厌学,高一高二成绩倒数。
- 高三冲刺:父母砸下几十万为其补课,最终高考582分,在北京6万名考生中排名14198名。
这个结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财力,孩子却成了考不出理想成绩的学习机器。盲目鸡娃的后果,迟早在孩子成年后爆发。
鸡娃焦虑:父母与孩子的双重煎熬
在短视频平台上,各种“再不好好学就晚了”的信息不断轰炸着家长群体。一位朋友的孩子刚上初中,就被安排了满满的学习计划:每天6小时作业、2小时网课,就连旅游也要写500字游记。
教育专家陈瑜曾提到一个案例:一个刚上一年级两个月的孩子就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原因竟是每天都有大量的补习班,周末无休,晚上写练习写到11点多。
鸡娃过头: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另一位考生的经历更为触目惊心:外甥女高考仅考411分,连二本都上不了。她父母都是医生教授,对她寄予厚望,母亲甚至特地换岗以便监督学习,父亲则为她找家教、安排各种夏令营。然而,高考后她却染金发、做美甲,完全放弃了读书。
北京四中前校长刘长铭指出,如今被学习“内卷”的孩子,每一个都在不同程度受到伤害。2023年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中小学抑郁检出率高达40%,这一比例明显超过往年。
成功的教育:以“孩子”为中心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表示,她从不过问孩子的成绩,更关注孩子能否发挥智力水平、能否安心学习。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
放下过高的期待,尊重孩子的感受:父母要识别哪些期待是强加给孩子,让孩子难受、焦虑。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不要忽略或否定,要多想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挖掘孩子的兴趣,让他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孩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多观察孩子,听听他平时表达的心声,看他对什么事感兴趣,有持续、专注的热情。
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帮他减压:如今的孩子,学习压力普遍大,就算父母不鸡不催不提醒,他在学校、朋友圈中也有压力。父母要学会扮演他的减压阀。多陪伴他,做一些让他感到放松的事情,比如旅行、运动、听音乐、看电影……
心理专家李玫瑾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阳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也一定要让他活得快快乐乐。”
孩子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哪怕他考上大学,后面的人生路,依旧很长。别在他最应该快活自在的年华,被迫失去宝贵的心理能量。孩子的人生,无法逆转。那就帮他屏蔽外界那些吵杂纷扰的信息,保护他的快乐、热情。唯有这样,他的未来,才有无限的惊喜和可能,跑得更久、更远、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