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宠臣变网络红人,田文镜究竟是忠君能臣还是争议罪人?
雍正宠臣变网络红人,田文镜究竟是忠君能臣还是争议罪人?
田文镜,这个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因一句“田文镜,我爱你”而走红网络的历史人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他是雍正帝最为倚重的能臣,还是一个严苛无情的酷吏?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位清朝重臣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评价。
命运转折:雍正朝的崛起之路
近几年,田文镜在网上突然走红。在剧中他与另一角色上演了一场低俗又大胆的脏话互怼,被解说博主改编成了“田文镜,我爱你”的梗。然而,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演绎却扭曲了田文镜的真实历史形象,导致人们对他的误解。
人们常常混淆田文镜和雍正的年龄,以为田文镜比雍正年轻。实际上,田文镜出生于1662年(康熙元年),而雍正出生于康熙十七年,田文镜比雍正年长16岁。此外,田文镜的族属身份也常被误解。他最初是汉军正蓝旗(或镶蓝旗)成员,到雍正时期被抬入汉军正黄旗。虽然他有汉人血统,但作为八旗子弟,与普通汉人有所不同。在雍正登基前,两人从未谋面,田文镜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
1683年,田文镜以监生身份担任福建长乐县知县,这是一个正八品官职。由于监生并非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这对他在清朝官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此后,他在多个地方担任知县、知州等职务,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基层行政经验。1706年,田文镜被调回中央,在吏部担任员外郎,在刑部担任郎中,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务。当康熙皇帝去世时,田文镜已经61岁,官职为从四品,但并无实权。
改革先锋:“士民一体当差”的推行与困境
田文镜不久后被调往河南担任布政使,开始了他在河南主政的历程。他不仅管理河南事务,还兼顾山东事务,但主要精力集中在河南。治理黄河是其任职期间的重中之重,因为黄河决堤将严重影响民生。他对黄河防务极为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加固和防护大堤,效果显著。
然而,在雍正二年五月,黄河河务变得异常紧急。封丘县令唐绥祖按照田地征派民众参与河工,连士绅也在征派之列,这体现了“士民一体当差”的政策。这一政策损害了士绅阶层的利益,引发强烈反对。封丘县的一些生员阻止唐绥祖,并到巡抚衙门抗议,甚至在岁考时罢考,仅有23人参加考试。
此事令田文镜陷入困境。他既要推行朝廷政策,又要缓解社会矛盾。他一方面将带头闹事者抓捕等待钦差审理,另一方面安排补考,并继续推行“士民一体当差”政策,让士绅参与黄河大堤修筑。经过钦差审理,带头闹事者被判重刑。田文镜还秘密向雍正上奏,指出有科举出身的官员袒护闹事生员,雍正因此下令处罚这些官员。
不久,田文镜先代理河南巡抚,后正式上任。他采取多项措施限制士绅特权,打击不法行为,禁止他们包揽诉讼,不得欺压百姓。雍正四年二月,“士民一体当差”政策在河南全省推行。
田文镜在河南的政绩得到雍正的认可,雍正称赞他在三年内妥善处理河工和汛情,保持地方安定,为官廉洁清明,是巡抚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也让他得罪了河南许多官员和士绅。特别是在清查地方财政亏空、整顿官场作风、打击贪污腐败、禁止不良惯例等改革措施推行时,触及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尽管处境艰难,他仍坚持改革之路。在雍正朝历史上,他留下了复杂而深刻的印记,其作为反映了当时政治变革的缩影,引发了后人对改革者命运与时代背景之间关系的思考。
督抚互参:官场矛盾的激化与政治斗争
田文镜为人严厉,行事急切,常斥责下属,与下属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引发了一场轰动朝野的督抚互参大案,主角是河南巡抚田文镜和直隶总督李绂。雍正三年11月,田文镜弹劾河南5名官员,其中4人是康熙四十八年同科进士,于是河南流传他因非科举出身而打压读书人的说法。
第二年3月,李绂升任直隶总督,途径开封时得知此事。他与田文镜同年考中进士,当面指责田文镜。李绂觐见雍正时,弹劾田文镜任用奸邪小人。一个知县本是无赖,却被田文镜提拔。该知县勒索其他官员未果,反而诬告他人。田文镜听信谗言弹劾他人,导致黄振国丧命。李绂请求雍正彻查此事。
雍正派人暗中调查,将李绂奏折掐头去尾后交给田文镜审问核实。田文镜猜测这是李绂所为,在回奏时为自己辩解,并巧妙将话题引向大臣结党问题,称被弹劾者因结党互相袒护而弹劾自己。雍正考虑到李绂的身份和影响力,怀疑其结党,而田文镜非科举出身,无结党之虞,于是想借此整顿科举出身官员结党问题。
钦差查明,黄振国并未死亡,是李绂诬告。知县张球确实勒索他人,田文镜也有失察之过,双方都有不当之处。这场督抚互参案反映了官场矛盾和雍正朝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展现了权力较量、利益争夺,也体现了雍正整顿官场秩序的决心,为研究当时政治状况提供了典型例证。
雍正将此案定性为朋党事件后,对田文镜和李绂的处理截然不同。他不仅未处罚田文镜,还为其开脱,称其被小人蒙骗情有可原,甚至赏赐荔枝以示鼓励。之前还派人告知田文镜不用担心,会保他无事。而李绂则受到严厉申饬。
这一结果令科举出身的士人不满。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内容与李绂相同。雍正认为这是朋党互相打压,背后有人指使。于是免去谢济世官职,发配军前效力。李绂也被从直隶总督调任工部侍郎,后被免职并入狱。其他涉案科举官员均受处罚。
经济改革:“摊丁入亩”与“耗羡归公”的实施
田文镜在这场风波后,更加坚定地推行雍正改革政策,成为坚定的执行者,不再畏惧他人非议。除了“士民一体当差”和清查财政亏空外,“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这两项重要改革措施在他的治理下取得显著成效,他也被树立为模范督抚。
清朝初期,赋税制度按土地征收地税,按人口征收丁税,存在诸多问题。穷人土地少却承担重丁税,富人土地多却按人口交税,还常将丁税转嫁给穷人,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农民为逃避差役,隐瞒人口,影响朝廷税收和徭役征发。
“摊丁入亩”政策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将丁税并入地税征收,使税负相对平衡,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田文镜在河南大力推行此政策,使河南成为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典范,为雍正朝经济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固定人口税。雍正继位后推行“摊丁入亩”,按土地多少征收赋税,取消人头税,使富人多交税,保障税收和徭役。此前已有部分地区试行,雍正决心在全国推广。
雍正四年八月,田文镜奏请在河南推行“摊丁入亩”,十二月获准。他清查全省耕地,将康熙五十年的丁银按地亩数均摊到地粮中,士绅也不例外。为防止赋税转嫁,他多次发文严令禁止,打击富人隐匿田产行为。田文镜凭借丰富的基层经验,使政策推行顺利,效果显著。雍正五年七月,他升任河南总督兼兵部尚书,旗籍也被提升。
田文镜还在“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推行上下足功夫。清朝征税熔铸官银时有损耗,官府加征“火耗”,实际征收往往过高。“耗羡归公”旨在规范火耗征收,将多余部分统一管理,用于养廉银等,减少贪污腐败,增加财政收入。在田文镜的努力下,这些改革措施在河南取得显著成效,为雍正朝改革树立了榜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和财政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
正税损耗若被火耗补足后仍有剩余,称为羡余或耗羡。这不是法定税种,而是地方私征,没有固定标准。实际上,火耗征收比例高达30%-80%,加重百姓负担,滋生官员贪污。
部分剩余火耗被官员贪污,因清朝官员俸禄低,随从、幕僚无工资,官员常靠火耗维持生活和政务运转。另一部分用于地方经费,因清朝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建设经费被压缩,官员为维持正常职能和支付开支,不得不依赖火耗。
康熙表面上不认可耗羡合法,禁止地方征收,但实际上并未严格干涉。雍正推行改革,实施耗羡归公政策。地方按标准征收火耗,比率降低,上缴省里再发回州县,使火耗公开合法,征收比率降低,舞弊减少,百姓负担减轻。
当时,地方官员俸禄少,经费不足,“耗羡归公”政策应运而生,旨在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官员搜刮。这笔钱有三个用途:填补地方财政亏空、作为地方经费、设立养廉银以高薪保证官员廉洁。如田文镜,巡抚时俸禄仅155两,养廉银却达28900两,其他官职亦是如此,养廉银远超俸禄。
田文镜在河南推行“耗羡归公”时,坚决取缔各地额外加征的陋规,向官员明示,朝廷已提供资金,再贪污必严惩。由于其政绩卓著,被雍正树立为模范督抚,河南成为各省学习的楷模。雍正称赞他忠诚为国,为人公正廉洁,使河南百姓安居乐业,官场风气和民间风俗良好,在各省中排名第一。
争议与结局:辉煌背后的阴影
雍正六年,田文镜在河南、山东任总督,将河南改革办法推广至山东,效果良好。他还获得太子太保头衔,兼任北河总督。然而,他也有争议之处,如虚报开垦田地数量、灾害隐瞒不报等。
雍正常要求各省开垦荒地,田文镜在这方面表现积极。从雍正三年到八年,他七次向朝廷报告河南开垦荒地情况。河南开垦荒地面积占雍正时期全国垦荒总面积的94%。但河南开发较早,经过战乱虽有荒地,但清朝入关已80多年,顺治、康熙时期也鼓励垦荒,此时可垦荒地已不多。尽管田文镜做事严厉认真,如此高的垦田数仍令人怀疑有虚报可能。
当时有官员质疑,但雍正庇护他,未深入追查。这影响了田文镜的声誉。他的改革成果显著,但这些争议也为其政治生涯留下复杂印记,促使后人全面客观评价其功过。
雍正去世后,有大臣向乾隆举报田文镜虚报垦田数量,经查证属实。可能是河南官员为讨好田文镜或因惧怕而虚报,田文镜未核实就上报。这导致税收转嫁到百姓头上,加重其负担。
雍正八年秋,山东西南部和河南部分地区发生水灾。田文镜作为河南、山东总督,只上报山东受灾情况,称河南无灾。这导致河南灾民未获救济,仍被催缴粮赋,生活困苦,有人借债、逃亡,甚至卖儿卖女。湖广总督迈柱上奏,雍正震惊,下旨询问并派员查灾赈济,对受灾严重州县停征赋税。但田文镜坚持称河南无灾,引发争议,损害其声誉,也反映出当时官场存在问题。
河南百姓逃往湖广讨饭,因周围受灾民众涌入,河南富人囤积粮食,粮价上涨,本地百姓难以购买。雍正派人查证,不信田文镜说法,严厉批评他。田文镜以年老被下属欺骗为借口,实则是故意隐瞒。
雍正信奉天人感应,重视祥瑞,将其视为改革新政和皇位认可的标志。大臣常上报祥瑞,田文镜也不例外。在他看来,水患属于灾异,上报等于否定政绩,暗示雍正用人和新政有误。出于个人利益和对雍正的忠心,他选择隐瞒。
此事成为田文镜的污点。早年他因揭发匿灾获赏识升官,如今自己匿灾,开始走下坡路。后来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退休,雍正未允,让他赴京养病,病愈后返回河南处理政务。雍正十年,他病重无法理事,再次请辞,获准。同年十一月,田文镜去世,享年71岁。
雍正对他的评价很高,称其经验丰富,才德兼备。自任督抚以来,府库充实,仓库粮足。他善于考察官吏,使百姓安居,惩治贪污,革除弊政,费尽心思,不辞辛苦,不介意他人怨恨,所管之地一片太平。雍正还让他葬于泰陵附近,在河南建祠堂祭祀。百姓也敬重他,田文镜生前死后都深受雍正的特别宠爱和信任。
雍正为何如此宠信他,乾隆为何视他为苛刻酷吏,态度截然不同?这些问题留给读者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皇帝用人标准和政治理念的差异,也能看到臣子命运随皇帝喜好和时代变迁而起伏,为研究清朝官场生态和政治文化提供了典型范例。
本文原文来自@长河飞烟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