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年味里的亲情传承——送灯习俗
华州年味里的亲情传承——送灯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灯习俗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特别是在华州地区,这一习俗承载着浓厚的亲情传承和文化内涵。从传统的手工纸灯笼到现代的工艺灯笼,从娘家给新嫁女送火蛋灯笼到舅舅给外甥送灯十二年,这一习俗不仅展现了华州地区的独特文化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优良传统。
送灯笼,作为一个重要的习俗,鲜明地活跃在我们汉族人的婚姻风俗之中。在华州,送灯笼的习俗历史悠久,主要是在每年的正月期间进行。一般是娘家给新嫁女或外甥等送灯笼。送的灯笼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手工纸灯笼,上面通常绘有吉祥图案,如龙凤、花卉、鱼跃龙门等,也有现代的各种带音乐、发光的塑料灯笼,以及手机上购买、快递来的用硬纸在工厂加工制作而成的工艺色彩极为浓郁的剪纸灯笼。
瓜坡街道的灯笼 刘焕民摄
送灯,分为两个阶段,即娘家给新嫁女送灯笼;舅舅给外甥送灯笼。在华州,娘家给新嫁女送的灯笼,一般是小灯笼,习惯上,叫送火蛋灯笼。火蛋灯笼,由竹子破成的细迷编制而成,小巧玲珑,再用红纸一贴,真是喜庆无比。娘家给新嫁女送灯笼时,讲究成双成对,含有祝福之意。
新嫁女有孩子了,男的叫外甥,女的叫外甥女。灯笼就改由舅舅来送,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舅舅这灯笼要一送十二年。到第十三年,嫁出去的女儿设宴请客,叫“完灯”。 这一天,舅舅送的灯笼格外大气,两个大宫灯是少不了的,还要买碗筷勺子。新时代完灯,舅舅给外甥买电脑、手机、学习机、自行车也很普遍。当然,外甥家也要给舅舅和妗子回礼,一般是买衣服鞋子之类。完灯,也就表明舅舅完成了送灯笼的任务,这漫长的十二年,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自照见了舅舅的为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显示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更是给舅舅设置了一道重要的人生大考!
新时期的华州送灯民俗 刘焕民摄
流行于华州的送灯习俗,与陕西长安县(今属西安市)的送灯习俗相仿。都是女儿出嫁后,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娘家要给女儿家送灯笼。讲究的人家,头一年须送大宫灯一对,四面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如果女儿怀孕了,除送一对大宫灯外,还要送一对至两对小灯笼。每对灯都要配上蜡烛,要点多少天,就送多少蜡烛。送宫灯和玻璃灯是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幸福美满;送小灯笼,尤其是送火蛋灯笼,就分明是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而华州的送灯习俗虽和陕西渭南的送灯习俗一样,有着关中平原东部鲜明的文化色彩,但和陕西长安县(今属西安市)的送灯习俗明显不同。这个鲜明的不同是,这个灯笼得由舅舅来送。
而且,新嫁女没小孩时,父母送灯笼;有小孩了,改由兄弟来送灯笼。老祖先不是在我们汉族人“送灯”的婚姻风俗中把“亲情”“传承”“感恩”元素浓墨重彩地给以了点染吗?
正月初五以后,舅舅或者没有舅舅的娘家人要给外甥或者还没有外甥的亲戚家里送灯笼,通常是一对。有了外甥以后,哪怕是外甥女,那么就每年都要送,直到12岁。当然,送灯的数量也有讲究:一个外甥送两个灯笼,两个外甥送三个灯笼,以此类推。送灯时,外婆和妗子还会蒸各种形状的面食,如老虎馍、嘴巴馍、鱼鱼馍和鸡娃馍,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1988年下庙街给外孙送灯 张韬摄
正月初二到初九,是送灯的高峰期。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儿女回娘家拜年,舅舅们则会送上心仪的灯笼,寓意日子红红火火,外甥长命百岁,前途光明。送灯的日期一般不能更改,如果实在需要改,也只能提前不能推后。这个习俗不仅有趣,还蕴含着深深的祝福和期望,更体现的是我们华州人浓浓的年味。
送灯洋溢浓浓的年味,增添节日氛围:从正月初一开始,集市上的灯笼就多了起来,各式各样,多种多样,大小不一,形制各异,火红的灯笼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商家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正月里,大街小巷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送灯时,一盏盏红艳艳的灯笼被送到各家各户。灯笼点亮后,红光闪耀,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氛围,让整个华州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
丰富年节活动:送灯是华州春节期间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人们在送灯的过程中走街串巷,互相问候,与拜年等活动相互交织,丰富了年节的活动内容,成为春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送灯体现亲情传承,娘家对女儿的关爱:新婚后的孩子未出生,娘家要给女儿送灯,寓意着让女儿在新的家庭里生活红红火火,表达了娘家对女儿的牵挂和祝福,是父母对女儿亲情的延续和体现。
家族亲情的传递:女儿有了孩子,舅舅给外甥送灯,表达对晚辈的关怀与爱护,也加深了娘家与婆家的联系。外甥们提着舅家送的灯笼玩耍,感受到长辈的疼爱,这种亲情在送灯的过程中不断传递,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让亲情在代际间得以传承。
华州送灯民俗 李松山摄
华州送灯习俗将年味与亲情紧密融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是华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中华大地上书写出了鲜明的华州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