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国家与巴拿马运河简史
巴拿马国家与巴拿马运河简史
巴拿马是中美洲划分北南美洲的国家,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的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加勒比海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巴拿马从殖民地到独立国家的曲折历程。
巴拿马位于太平洋与加勒比海之间
国名由来
1513年,哥伦布的助手到达一个小渔村(现今的巴拿马城),将之改称巴拿马。在西班牙语中,巴拿马的意思为渔乡、渔群。1519年,该渔村正式改称为巴拿马城,后整个地区都被称为巴拿马。
历史
前殖民时代
普遍相信来自亚洲的原住民祖先经过巴拿马地峡前往南美洲。古时在巴拿马仍未发展出文明,只有简单的农渔生活。但该地区也稍微受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所影响。
在欧洲人到达巴拿马前,这一带住着的是一些美洲原住民土著,主要为棋壁参人[2]、卓科恩人[3]和库埃瓦人。而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库埃瓦人[4]。而这些土著并没有发展出文明。据估计,当时的巴拿马仅拥有20万原住民。而考古学家则发现这些原住民大多从事打猎、收集可食植物和水果、种植玉米、可可和根茎作物。而小部份原住民则从事贸易。
走入被殖民时代
1513年,哥伦布的助手到达现今的巴拿马城建立据点。后来,巴拿马城一带被西班牙殖民,实行残酷统治。
在1698年,苏格兰王国企图殖民巴拿马,苏格兰军队于第二次行动中终于登陆了巴拿马,由于人数太少,很快就被西班牙人包围击退。
到1821年为止,巴拿马仍是西班牙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之一,但其地位并不重要。
脱离西班牙殖民统治
1821年,巴拿马终于成功脱离西班牙,并加入西蒙·玻利瓦尔建立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成为其盟友[8]。
1830年,这个联邦分裂,巴拿马完全成为哥伦比亚的一个省。有人说,巴拿马在其历史上始终都因它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奴隶」,是地理因素使之弱小。这个理论既符合其早年的历史,也符合其近代的历史。[9]
兴建跨洋运河与独立
1915年的巴拿马运河
19、20世纪交界的时候,法国人费迪南·莱塞普开始建造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后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意识到运河的重要性,便使用外交手段试图接管这条重要的运河[10]。另外,当时作为哥伦比亚一省的巴拿马强烈要求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因此美国有一些政治人物、军事人物、与利益团体抓紧了这个机会,夺取运河的控制权。
1903年11月,在美国海军的配合下,巴拿马爆发了一场几乎不流血的革命,目的是从哥伦比亚独立。11月3日,反叛者在巴拿马城宣布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的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11]。两周后,巴拿马立刻与美国签署了「海-艾兰条约」,给予美国建造和管理巴拿马运河的绝对权利[12]。自此,巴拿马运河成为了美国的囊中之物,并借其优越的运输因素而垄断太平洋至大西洋的海运,直至1977年美国同意在1999年将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交还给巴拿马为止。而这个条约始终都是巴美两国之间外交争论的重大主题。
事实上巴拿马于20世纪的国内政治和它的国际外交始终都与巴拿马运河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巴拿马
长时间里巴拿马政府相当不稳定,贪污严重,经常发生一个政府在其总统任期结束前就倒台了[14]。而巴拿马的实际掌权者,就是于1968年上台的奥马尔·托里霍斯将军。直至他在一次空难中逝世为止,他都是巴拿马政治界的实际掌权者。托里霍斯死后,曼纽尔·诺列加独揽大权。1980年代末,巴拿马和美国当时的外交关系渐趋恶化。[15]
美国入侵巴拿马
被严重烧毁的巴拿马市中心建筑
1989年12月,美国入侵巴拿马,其行代号为「正义之师行动」(Operation Just Cause)。当时正值巴拿马运河主权移交前十年,老布殊在任期间。行动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突击队闪电突袭了巴拿马,并迅速赢得了胜利,俘虏了当时巴拿马的实际上最高领导人、独裁者和掌权者曼纽尔·诺列加,并解散了当时的巴拿马国防军。[16]
行动情况
当时,美国一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被杀。美国借保护美国居民的安全为由,派兵入侵到巴拿马。
美国开始军事入侵巴拿马时,当地时间正是12月20日凌晨1点钟。此次行动总共有57684名美军和300多架飞机参加[17]。而他们面对的是总数为46000名士兵的巴拿马国防军。美军行动的首要目标是占领战略设施。美军在攻击巴拿马国防军的总部时,引发了一些火灾,令巴拿马市中心的大部分毗邻地区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被严重烧毁。据目击者说,这些火灾是美国士兵故意放火焚烧的,为的是迫使巴拿马国防军军人离开藏匿地方。[18]
在战斗开始后的几小时,巴拿马反对派政治人物恩达拉在美国罗德曼海军基地宣誓担任巴拿马新总统。诺列加见大势已去,便逃入梵蒂冈大使馆。数日后,他向美军投降。诺列加投降后立刻被运往佛罗里达州,并被起诉和关押。随后,美国协助巴拿马重新施行自由选举,并重新给予媒体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国家管理权渐渐和平过渡到公民政府手中。[19]
现代
1999年12月31日,美国将巴拿马运河所有土地、建筑、基础设施和所有的管理权都交还给巴拿马,巴美间的冲突终于和平结束。巴拿马现时是巴拿马运河的管理国,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经商都有一定的影响力。[20]
运河历史
美国的接手与工程推进(1903-1914)
美国的战略考量
1903年,美国通过支持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并与巴拿马签订《巴拿马运河条约》,以1000万美元和年租金25万美元的代价,获得运河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控制权12。
工程的技术突破
疾病控制:美国医生威廉·戈尔加斯通过灭蚊和改善卫生条件,有效控制了疟疾和黄热病,大幅降低了工人死亡率。
船闸设计:由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存在水位差,工程师采用船闸系统(如加通湖船闸)解决水位落差问题,确保船只安全通行。
劳工力量:来自50多个国家的数十万劳工参与工程,其中近万名华工承担了最艰苦的挖掘任务,数百人因疾病和事故丧生。
工程的高峰与完成
1904年,美国正式动工,重点挖掘库莱布拉山(Culebra Cut),这是运河最艰难的部分,需移除数亿吨土石15。
1914年8月15日,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全长81.3公里,将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缩短了至少14,800公里17。
工程成功的背后:血泪与牺牲
华工的苦难
华工是运河建设的主力之一,他们从中国南方被招募,乘坐“海巫号”等船只抵达巴拿马,途中和施工中因疾病、劳累和自杀死亡者众多。
官方统计死亡人数为5,609人,但实际数字可能更高。
华工遭遇种族歧视与剥削
运河区内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白人劳工享有优越待遇,而华工和非裔劳工则被分配最危险的工作,报酬极低。从1854年开始,陆续有两万名中国劳工到达巴拿马,投入到对两洋铁路和巴拿马运河的建设。由于环境严酷和文化冲突,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能够活到运河的贯通。巴拿马因热带风光而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趋之若鹜的地方,这里在修筑运河时代,却是无数中国劳工的埋骨之处。
巴拿马华安义庄
运河的经济与战略意义
全球贸易的“黄金水道”:运河通航后,承担了全球约5%的贸易货运量,极大缩短了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降低了运输成本。
例如,一艘货轮从纽约到旧金山,绕行合恩角需2周,通过运河仅需8-10小时。
美国的战略控制:运河成为美国控制拉美地区的重要工具,美军在运河区设立军事基地,多次干预巴拿马及周边国家内政。
巴拿马运河的扩建与现代化(21世纪)
随着全球贸易量增长,原有运河无法满足超大型船只的通行需求。2006年,巴拿马政府启动总投资52.5亿美元的扩建计划15。
2016年6月,扩建工程竣工,新增三级船闸,可通行13,000标准箱的巨型货轮,年货物通过量从3亿吨增至6亿吨15。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中远海运巴拿马”号成为扩建后首航船只,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航运中的地位19。
历史反思与遗产
华工的贡献与纪念:巴拿马人在库莱布拉山顶修建“契约华工亭”,纪念华工的牺牲与贡献。如今,至少十分之一的巴拿马人带有中国血脉,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使用着从唐山带来的中国姓氏。
2004年,巴拿马政府将3月30日定为“全国华人日”,表彰华人对巴拿马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阿尔弗雷多·卡斯蒂列罗·卡尔沃(Alfredo Castillero Calvo),《征服、传教与抵抗》(Conquista, Evangelización y Resistencia),巴拿马国家文化研究所(INAC),马里亚诺·阿罗塞梅纳出版社(Editorial Mariano Arosemena),1995年。
Macro-Chibchan 存档,存档日期2008年2月6日。
网页存档,[2013年1月6日访问],(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2月30日)。
尼尔·L·怀特海(Neil L. Whitehead),《被入侵社会的危机与转型:加勒比地区(1492–1580)》,载于F. 萨洛蒙(F. Salomon)与S. B. 施瓦茨(S. B. Schwartz)主编,《剑桥南美洲原住民史:南美洲》(第3卷,第1部分,第864–903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年。
塞莱斯蒂诺·安德烈斯·阿劳斯(Celestino Andrés Araúz)与帕特里夏·皮祖尔诺(Patricia Pizzurno),《西班牙时期的巴拿马(1501–1821)》,西班牙“两个世界相遇五百周年”国家委员会,巴拿马《新闻报》(Diario La Prensa de Panamá),1991年。
玛丽亚·德尔卡门·梅纳·加西亚(María del Carmen Mena García),《16世纪的巴拿马社会》,塞维利亚Artes Gráficas Padura出版社,1984年。
西蒙·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牙买加信札》(致一位南美人对该岛一位绅士的答复),金斯敦,1815年9月6日,bolivar.o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胡斯托·阿罗塞梅纳(Justo Arosemena),《巴拿马联邦国家》,1855年2月,巴拿马国家图书馆恩内斯托·卡斯蒂列罗·R.数字化作品,1999年。
古斯塔沃·A·梅兰德(Gustavo A. Mellander)与内利·马尔多纳多·梅兰德(Nelly Maldonado Mellander),《查尔斯·爱德华·马贡:巴拿马岁月》,波多黎各Río Piedras,Editorial Plaza Mayor出版社,1999年,ISBN 1-56328-155-4,OCLC 42970390。
奥斯卡·阿拉尔孔·努涅斯(Óscar Alarcón Núñez),《巴拿马永远属于巴拿马》,Planeta出版社,2003年。
网页存档,[2013年1月6日访问],(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10日)。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第三次年度咨文》,1903年12月7日,presidency.ucsb.ed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莉娜·维加·阿巴德(Lina Vega Abad),《为巴拿马老城干杯》,2003年8月17日,La Prensa Web(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7年9月21日)。
阿尔贝托·麦凯·L.(Alberto Mckay L.),《巴拿马国家结构及其历史根源》,马里亚诺·阿罗塞梅纳出版社,巴拿马国家文化研究所,1998年。
桑德拉·W·梅迪茨(Sandra W. Meditz)与丹尼斯·M·汉拉蒂(Dennis M. Hanratty)主编,《巴拿马:国别研究》,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政府出版局,1987年。参见:《从西班牙独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与《1903年条约与有限独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古斯塔沃·A·梅兰德(Gustavo A. Mellander),《美国在巴拿马政治中的角色:错综复杂的形成时期》,伊利诺伊州丹维尔,Interstate Publishers出版社,1971年,OCLC 138568。
杰克·斯威特曼(Jack Sweetman),《美国海军史: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插图编年史(1775年至今)》,第三版,海军学院出版社,2002年。
罗伯特·C·哈丁(Robert C. Harding),《巴拿马历史》,Greenwood出版社,2006年。
网页存档,[2013年1月6日访问],(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4月27日)。
帕特里夏·皮祖尔诺(Patricia Pizzurno),《巴拿马在世界十字路口》,第116期,2004年1月–4月,第93–116页,TAREAS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7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