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赫鲁晓夫主导的“去斯大林化”改革为何失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赫鲁晓夫主导的“去斯大林化”改革为何失败?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D036E4055677VY.html

赫鲁晓夫主导的“去斯大林化”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尝试,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本文将从政体、农业和工业三个方面深入分析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

“屠龙者终成恶龙”

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于1954年开始对斯大林模式下的政体弊端进行改革。他首先破除了人民对斯大林的盲目迷信与崇拜,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并检查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大清洗的错假冤案。


苏联“二十大”秘密报告

这些改革举措在当时无疑解放了苏联的思想,促进了社会转型。然而,在1958年,赫鲁晓夫却主动发起了对他自身的个人崇拜,这显然与他反对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自相矛盾。

苏联的“个人崇拜”风气由来已久,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斯大林时期,这种现象一直存在。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也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来防止个人崇拜的再次出现。因此,他的政体改革最终成为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无效改革。

玉米运动的失败

赫鲁晓夫在农业改革中推行的玉米运动是其改革中最著名的失败案例。他基于个人经验,认为玉米是优质饲料,且在美国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决定在全苏联推广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然而,这一决策忽视了苏联的地理环境和农民的习惯。苏联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合种植玉米,农民们也习惯了种植小麦等传统作物。结果,玉米产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减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农业改革中的拖拉机

更糟糕的是,为了完成种植指标,一些基层领导者开始弄虚作假,虚报数字。最终,这场玉米运动以失败告终,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谈。

工业改革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在工业改革方面的失败主要源于其急功近利和盲目改变的性格。他试图通过下放权力来激发工业部门的积极性,但这种做法只是“旧瓶装新酒”,企业仍然缺乏真正的自主权。


苏联工业化改革经济区

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权力的扩大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地方主义”。赫鲁晓夫随后又收回了下放的权力,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使得工业改革最终回到了原点。

结语

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改革之所以失败,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其个人性格的影响。他始终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桎梏,特别是在权力集中问题上。同时,他过于急躁,经常在缺乏充分科学论证的情况下推行改革,这也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赫鲁晓夫墓

这场改革的失败不仅影响了苏联的发展进程,也为后来的苏联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参考资料

  1. 赵荣.赫鲁晓夫及其玉米运动[J].俄语学习,2010,(06):20-23.
  2. 黄苇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J].当代贵州,2014,(13):65.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