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应这样理解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应这样理解
"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解释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将通过法师的讲解,深入探讨"缘起"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什么是缘起
当我们听到"缘起"这个词时,往往会联想到缘分、因缘、业报等概念。那么,佛教中的"缘起"究竟是什么?
佛教中"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及十二因缘等。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了这个东西,才有那个东西;那个东西的产生是因为这个东西的产生。
例如,讲课前决定给大家放一首歌,是因为听到大家的歌声特别好听,所以也要分享一首歌。这就是"此有故彼有"。如果走进来时,大家都站起来合掌表示尊敬,这就是"此生故彼生"。
缘起的内涵
缘起所涵摄的内容,就是佛教里的十二因缘。这十二个范畴的概念,把人的一生讲透了。这里面有个关键词,叫做"缘"。
比如"触缘受"。触就是接触。太阳照射在我们的皮肤上就会出汗,会感觉到很热。"受缘爱",爱在佛教里面不仅仅指喜欢,也指不喜欢。比如现在天气非常热,身上出汗了,就有了不舒服的感受。我就会"爱缘取",取是什么呢?就是要或者舍。比如天气这么炎热,我不想晒太阳,于是要到室内来;如果室内温度还不够低,我还要扇扇子。
因此,有了感受之后,好的我要取,不好的就要非取。这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反应,也就是因为有这个,所以才有了那个。这也是缘起。
再比如,在这里大家就坐时,男生坐这边,女生坐那边,有左有右。因为有左,所以有右;因为有男,所以有女。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讲的就是这个概念。
佛陀在讲法的时候,非常喜欢举例子。关于缘起,就有这样一个比喻:有几个木块,怎么样才能让它们互相架在一起而立起来呢?大家看篝火的图片,因为它们能互相倚在一起,所以才能立起来。这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
有一个偈子讲到了佛教的核心含义——"见缘起便见法,见法便见如来"。就是说,见了缘起,就见了一切的法;见了法,就如同见到如来一般。这说明"缘起"在佛教的义理中,有着非常重的分量。"缘起论"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地方。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深刻地理解了缘起所表达的甚深内涵时,就能对佛教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知。
缘起的重要性
世间的一切,皆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知道一切世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我们的生活空间与时间,也相互产生了作用。
例如,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年轻帅气的莱昂纳多、约翰尼德普和布拉特皮特逐渐步入中年,样貌衰老,体态变形。说明人类在这个缘起中,时时刻刻都在相互作用。
又比如说当下,我们坐在凳子上,对凳子有一种压力。同时,凳子给地球也有一种压力。地球在公转时,也有相关的力量。但是地球有引力,所以我们能坐得好好的。
缘起,世间的一切是相互作用的,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一个底层的逻辑,或者说运行的逻辑。
再举一个例子,我、师兄、师父、师爷。为什么我叫师父为师父呢?因为我是徒弟。没有徒弟,就没有师父。同样,没有师父,也没有徒弟。所以,整个关系也是缘起的。
在家庭中也一样,如果没有孩子,我们就不可能成为父母。正因为有了孩子,才可能成为父母。或者说,一个女生谈恋爱了,她就会把这个对象称为"男朋友"。正因为大家建立了关系,才会有缘起的相互作用力。
除了在时间和关系中的作用力,还有境界上的作用力。比如凡夫、罗汉、菩萨与佛。凡夫有什么特性呢?都有贪、嗔、痴。罗汉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他的内在境界比较高。由于一些习气与行为习惯,所以长得比较凶猛。菩萨不仅内在庄严,外在也是一种清净圆满的形象。但他仍然不是究竟的圆满。佛是什么呢?他是绝对的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所以,在凡夫与圣者的关系里,如果没有凡夫,也就没有圣者;没有圣者,也就没有凡夫。没有凡夫的贪、嗔、痴,就不会有佛究竟圆满的觉、正、净。因此,贪、嗔、痴和觉、正、净是相待而言的。没有觉、正、净,就没有贪、嗔、痴;同样没有贪、嗔、痴,也就没有觉、正、净。
没有什么事情,是单独存在的
在照片里我们能够看到,周杰伦和科比站在一起。周杰伦矮,科比高。但是再看另一张照片,科比站在姚明面前,他就显得很矮小。同样,有的人随着年龄增长或者境遇变化,会从瘦变胖,或者从胖变瘦。大家都知道彭于晏,其实他小时候很胖。
所以说,虽然是同一个人,但他在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缘起里,状态是不一样的。判断的标准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
因此,我们要知道判断事物一定会有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掌握在谁手里,谁就拥有话语权。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个世界真正运行的逻辑和标准。真正的"高"人,它可以自主地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