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大典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大典
在中国历史上,祭天仪式是古代帝王表达对天的敬畏和感谢的重要仪式。这种仪式起源于远古时代,与人类早期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有关。古人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控制着万物的生死祸福,甚至影响人间的改朝换代。因此,祭天成为帝王巩固统治、加强权威的重要手段。
古代帝王祭天的仪式非常隆重和繁复,通常在冬至、孟春等特定时间举行。祭天的场所一般为圆形,设在都城的南郊,称为“郊祭”。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礼仪中很重要的形式之一,皇帝亲自参加,表示“受命于天”。祭天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阶段、正祭日和祭礼后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礼仪和规定。例如,在准备阶段,皇帝需要斋戒、省牲、进斋戒铜人等;正祭日则包括迎帝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亚献、终献、撤馔、送帝神、望燎等步骤;祭礼后皇帝再诣太庙报告礼成,百官随至奉天殿行庆成礼。
古代帝王祭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冬至祭天称为郊,夏至祭地称为社,故亦称郊社。汉代在秦的基础上立五帝与天并祭,日月星辰纳入其中,行三年一郊之礼。唐代依循汉制旧俗,但祭天已完全成了政治伦理中必备的仪式。元代作为外来民族,依循旧制祭天。明代虽然有一段天地合祭,但祭天合乎传统礼仪,最为完善。清朝基本沿袭了汉族的祭祀礼仪,但祭天次数大量增加,在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去天坛祭天。
天坛祭天在数百年间都是明、清王朝最重要的官方祀典,因此在1911年辛亥革命彻底结束帝制时代以后,作为封建专制象征的祭天传统就戛然而止了。仅过了两年之后,1913年冬至,中华而在刚刚进入民主共和国的第一年,原先的皇家禁地天坛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竟又在本已荒废的天坛举行了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大典。
袁世凯上台祭天
身着十二章衮服的袁世凯
袁世凯台上祭天
祭天祭品
参与祭天的官员
祭天的仪仗
袁世凯乘坐小轿来到天坛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和各国使节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