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理扎染:布里生花的千年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理扎染:布里生花的千年传承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it86.org/sf_B8F80126A0D442B0A0225E0FC68F6A18_209_0742BE1F760.html

扎染,这项起源于千年前的古老纺织品染色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魅力,至今仍在大理白族地区传承不息。从盛唐时期的宫廷时尚,到如今成为大理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在现代设计的创新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史源流

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它与蜡缬、灰缬和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术。大理扎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

据史料记载,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来长安献艺,所穿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天地生灵之色随着韵律跃动,草木的生息通过扎染之艺化成织物上的花纹,也舞入了盛唐时期的万户家中。盛唐的扎染时尚风靡,并远传于日本,日本将其视为国宝。


经南诏、大理国传承发展,宋代扎染颇具白族风情,朴实浑厚的原始美与变幻流动的时光美,中国水墨的韵味美与朦胧美,在宋代碰撞出别样的魅力。北宋年间,皇帝下令扎染作为皇宫专用品,禁止民间制造使用,扎染工艺秘不外传。

在西南地区,古老的工艺流传至今,今天的大理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染采文秀”在千年的传承之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扎染已成为洱海之畔这座小城的生活底色。

工艺技法

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扎染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制作方法别具一格。主要工具有染缸、染棒、晒架、石炭等,主要工序有图案设计、印花、扎花、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扎花和浸染两道工序最为重要。具体来说,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而纯手工过程中存在的自然性,使每一件扎染作品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自然美。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常用的植物染料包括蓝靛、茜草、核桃壳、橡皮树、木槿花……染料来源于植物的叶子、根茎、果实和花朵等不同部位,呈现出红、蓝、褐等色彩,让扎染成品有更多的色彩表现。色彩以白、青两色居多,白色在白族地区是吉祥的象征,青色则象征希望、纯朴和真挚。

图案设计方面,白族扎染艺术的图案由当地居民手工缝制,图案千姿百态,包括花草植物、虫鱼鸟兽等,透露出一股变幻迷离的神韵。扎染图案中常见的几何图形、花卉和动物等元素,既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又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染沿用至今的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更是当地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时尚传承

白族扎染在唐朝尤为兴盛,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濒临绝迹。并且,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手工艺人数量的减少,传统扎染技艺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由于年轻人对扎染缺乏了解和兴趣,一度使得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

可喜的是,大理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随着国潮、非遗文化的兴起,使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体验扎染的魅力。大理政府通过对扎染技艺的宣传和推广,打造扎染文化旅游路线,举办扎染展览、讲座和工作坊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让更多人感受扎染的魅力。去年起,因为热播电视剧,钢琴家郎朗和吉娜、阿雅、方大同、罗嘉良、白鹿等艺术家和明星亲身赴大理体验扎染手作,刘亦菲、赵丽颖、丁真等明星带货的推波助澜,让扎染名声在外。

设计师张翰敏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周城创业,成立了“大理蓝续扎染”,致力于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以 “LOCAL+GLOBAL”为特色,形成独立品牌,受到央媒超20次报道,与万科、希尔顿等国际品牌合作,形成了品牌持续影响力。年轻力的加入,为白族扎染增加了时尚的现代创新。

我们可以永远相信中国古人的工艺技艺,也可以相信,传统手工艺已经重回大众视野。当传统的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古代的审美观为现代文化创业产业注入灵感,将会打造出独具魅力的产品。

非遗作为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开启了崭新的篇章,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并开创出融合、传承和共生之路。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