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吉参文化 | 人参故事的多种“表达”
探寻吉参文化 | 人参故事的多种“表达”
人参,这株生长在长白山深处的神奇植物,不仅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到民间故事的传承,从学术研究的开展到影像作品的制作,人参文化在吉林省得到了全面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神秘的天池和潺潺的溪泉,似血脉,活络了长白生灵,精华之焦点,莫过于百草之王--人参,它来自远古……它折服神农……”吉林省榆树作家徐凤龙在其创作《参藏长白山》一书时,这样描述人参。
“人参,虽为草本之质,却能历经磨难……储存数年之久的干参,浸泡于酒中,竟然也能发芽吐叶,开花结籽……”吉林省通化作家青斗在小说《参帮》中,讲述了人参神奇、神圣、神秘的三大属性和一段人参奇缘。
在吉林,很多人脑海中都有“人参娃娃”的形象,也都能说上一两段关于人参的传说故事、歌谣和民间习俗,这得益于多年来吉林省对人参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参乡抚松土生土长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到深山老林寻访挖参人和猎户,收集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人参故事和古老传说。1961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人参故事集《抚松人参故事选》。后来,吉林美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刺官棒》《人参姑娘》《牛倌与三丫》等多种连环画册,全国发行了几百万册。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继续收集整理,先后出版了《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抚松卷》《柳郎与三妹》《补天石》《大灰狼三闯人参国》等一大批以人参为题材的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抚松作家又先后创作出版了《大侠怪参童》《鸳鸯孩》等以长白山为背景的10多部儿童文学作品。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人参文化”概念的提出,引起全国广泛关注,此后相继涌现出一批研究长白山人参文化的学者,他们撰写的以长白山人参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业论文,被编辑成《人参文化论文集》出版。同时,抚松县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长白山人参文化研究会,出版发行了参乡第一部人参志书《抚松县人参志》。1991年,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吉林省民俗学会联合举办“人参文化学术研究会”,集中了来自省内及德国、日本一些专家学者的有关论文53篇,结集成《人参文化研究》一书。2013年,人参文化研究专家、通化师范学院孙文采教授出版了第一本人参文化专著《中国人参文化》。40多年来,关于长白山人参风俗的传说、故事、诗歌、民谣、小说、科普等书籍报刊达1000多种。
人参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人参文化的发掘和注入。多年来,吉林省在打造中国人参产业核心高地的进程中,持续挖掘和推介长白山人参文化,并以纪实影像、动画片等多种形式丰富、赋能吉林人参文化。
1997年,中央电视台将王德富、宫玉春合作编写的《人参王国》拍成52集动画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2006年,中央电视台栏目组对抚松人参文化进行采访拍摄,在《走遍中国》栏目里播放,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5年,由吉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六集人文纪录片《人参》,全面生动地反映了长白山人参文化。日前,该纪录片正在吉林广播电视台各频道连续推送,为观众奉上了一道别具匠心的“人参盛宴”……
随着吉林省将人参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优势产业的规划,人参产业的潜力正在加速释放,长白山人参的故事也会越讲越动听……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