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中国传承与当代启示
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中国传承与当代启示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对中国学前教育影响深远。然而,在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中,"生活"这一概念常常被误解和误用。本文从杜威的教育思想出发,探讨了"教育即生活"的内涵特征及其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并对当前学前教育实践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一、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形成背景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他的个人经历和学术背景。
1. 早年生活危机与学术冲突
杜威早年经历了四次重大危机:长兄的意外离世、南北战争时期的分离、父母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宗教信仰的困扰。这些经历促使他寻求一种能够整合不同经验的教育哲学。
2. 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实验
1894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教育学实验室,开始了著名的杜威实验学校。学校课程包括木工、缝纫、烹饪等实际操作课程,以及历史、地理等社会生活背景课程。这些课程设计体现了杜威对"教育即生活"的理解:教育应该源于实际生活,避免儿童经验的割裂。
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特征
1916年,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生活"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个体和群体的经验、习惯、制度、信仰等。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生长,通过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1919年,杜威应蔡元培之邀来华讲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陶行知和陈鹤琴是杜威思想最重要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1.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调转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他认为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分离、沟通、融合。陶行知特别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2. 陈鹤琴的"活教育"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主张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健全身体、创造能力、服务精神等。
四、当代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启示
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对"生活"的理解存在两个主要误区:庸俗化和简单化。一些幼儿园简单地将现实生活"搬入"园内,或将几片树叶、几只松果视为"活教材",这些都是对"生活"的误解。
1. 回归儿童生活世界
幼儿园应该提供给幼儿整体、连续与交互的儿童生活,既要避免将现实生活机械搬入幼儿园,又要防止将生活仅仅作为塑造儿童的工具。
2. 重视直接经验
幼儿园应该重视幼儿的直接经验,通过具身认知的方式,让幼儿在时间线索与空间线索交织而成的整体、连续的儿童生活世界中"行动"起来。
3. 实现"安其所,遂其生"
幼儿园教育应该帮助幼儿寻"位",让幼儿扎根在本土之上,拓宽其生命成长的土壤,夯实其生命文化之根。同时,也要让幼儿勇于创造,不断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结语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既要深入研究杜威的理论,又要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况,作出创造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