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尽调话术清单
私募基金尽调话术清单
学会提问才是尽调的精髓。
数据不再能够支撑全面的筛选,那对于管理人的尽调就显得更为重要。当然,即使在有数值的支撑下,对于管理人的尽调也尤为关键,可不只是到管理人那里走一圈就够了的。
尽调四步法
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一套尽调流程,甚至很多个人投资人也会有一个流程,目的就是为了从市场成千上万的产品里挑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
一般来说,第一步肯定是看业绩。专业机构有很多数据库和系统的工具。但是做业绩对比的时候,一定要同类对比,也就是苹果要和苹果比,梨和梨比,债券基金不能和股票基金对比,它收益肯定是比不过的;CTA也不要跟套利比,市场的Beta的敞口是不一样的。业绩对比目的是为了在同一策略中,选到某一只或者某几只靠谱的基金。
当然,有时也会做不同策略的对比,但目的是不一样的,那是组合配置需要去做的事情。在组合配置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投资人对于收益、波动、流动性等各方面的考量,进行不同策略的组合配置。
第二步就要看业绩以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这个公司的口碑、策略容量、管理规模、管理资金的时长等等。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要把一些业绩好,但规模太小、时间太短的筛出去。因为短期业绩不能代表长期,小规模时候的业绩也不能代表大规模业绩能好。所以要关注它过往的业绩,未来是否可复制、可持续。
通过前面两大步,大概就可以筛掉大部分的资金了。
因此从第三步开始,我们就需要一个个产品和基金公司打开来,进行详细的尽调。
尽调之后,对策略和风险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认可了之后,就到最后一步,看产品的费率、流动性。
尽调5P框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尽调中的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所谓的定量,其实就是分析业绩,不只是单纯比较收益率,还需要比较风险指标,以及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即便是风险指标里,也不能只看年化收益率,还要考虑业绩稳定性。风险指标一般包括最大回撤、年化波动率、下行风险等,还有最大回撤的修复时长等等。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一般包括夏普比率、索提诺、卡玛比率等等。
定性就是对一家公司、一个策略、一个产品的各个维度的尽调,有各种各样的尽调模型,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名字,但内核其实都差不多。
下面介绍一种叫做5P的尽调模型,分别是People、Parent、Philosophy、Performance和Process:
- People就是人,要去衡量私募基金的团队。
- Parent衡量的是公司整体的情况,比如说股权结构、规模增长、发展历史、资金渠道等。
- Philosophy指投资策略。
- Performance就是业绩表现。
- Process包括投研流程、中后台的风控交易合规运营的流程。
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五个单词,但实际上5P只是一个一级的框架,每一个P向下其实在二级框架又可以延展开一些二级的要点。
尽调提问清单
当然,仅知道大框架是不够的,比如团队好坏的衡量指标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股权结构才是最稳定的?投资策略是需要经常变化还是十年如一日?
下面罗列了很多核心的提问话术供大家参考,分为与投研相关和投研以外的两个部分。
投研相关的核心问题
你的投资理念是什么?从业以来,你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是怎么迭代的?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但很难判断基金经理是故意说你想听的,还是他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投资观点。所以,我们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来侧面判断和验证基金经理说的和他做的是否一致。
前期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比如说他的从业履历、在之前机构的一些业绩、观点来验证,然后还可以请他去做一些过往投资的回顾,什么时间点是怎么赚到了这个钱,是认知带来的α,还是撞运气撞上的β?过去亏钱又是怎么看待的,原因是什么?觉得自己是哪方面犯了错,还是市场政策不好?
也可以再具体就一些案例,请基金经理展开讲一讲。过去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有哪些?成功的案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这个股票的?什么时候开始做研究?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下单?持有之后什么因素又进一步的加仓到重仓?到最后,什么原因又开始减仓到完全的退出?了解一些具体案例的从前到后的全过程,有利于理解他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
同样的,失败的案例也可以理解到他过去是如何反思的,在自己失败案例上获得的教训,在策略上得到的改进是什么样的?
带着这样对投资策略的了解,在尽调研究团队的时候,也可以去侧面验证,研究员是否认可投资经理的投资理念,是否把这个理念贯穿到对每一只股票的日常研究框架中。投研团队需要保持理念一致,才能形成比较好的磨合和信任。
除了了解策略好的一面,我们还需要去了解投资策略极端的风险点和局限性在什么地方?因为没有哪个策略是常胜将军,肯定都是有短板的。
了解清楚之后,心里就有底。这个策略最差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出现这个情况的概率有多少?投资人能不能承受这种最差的情况?这个是投研相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去了解投资策略。
除了策略和投资以外,还需要去了解有关人的一些信息。因为私募基金是一个轻资产的公司,主要靠的是人,做的其实就是通过认知去募集资金,赚取管理费和超额业绩报酬,这就是人的杠杆生意。单凭基金经理一个人是肯定不行的,需要靠一个团队,投资和研究之间结合情况是怎么样的,也需要重点去了解。
比如研究员是否和基金经理有一样的投资理念?研究员的梯队建设培养是怎么样的?是否有一个比较成熟的老中青三代的梯队建设?研究的领域是怎么分配的,是按照行业,地域,或者产业链的上下游分配,还是完全凭兴趣来做分配?
包括如何解决投资和研究的信任问题。比如说,研究员推了一个票,基金经理就是不买,然后这个票涨了,组合没有吃到涨的收益。踏空的风险算是基金经理决策失误,还是算研究员的推票力度不够呢?这种时候要不要给研究员激励?这些都是投研团队管理的精髓。激励机制,其实是保证一个团队稳定性的重点。
在投研以外的内容
一般很容易被人忽视,因为跟投研的相关性并不高。但其实在如今监管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这些投研以外的内容有时候反而可能更加重要:
包括哪些问题?
第一,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什么样的?因为私募基金不像公募,不是大型的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小公司,股东也就是创始人个人,或者是一个团队,本身股本也不会很大,就需要警惕股权代持的情况。
再比如股权太分散,好几个基金经理的股权是平均分配的,每个人决策权力相当。当出现纠纷时,可能就会导致谁也说服不了谁,如果聊得不好,最后可能就会出现分家的情况,那就闹得非常难看了。
第二,财务状况,主要是需要警惕一些规模非常小的,尤其是成立了好几年,规模一直都做不上去的这些私募基金公司,因为他们可能赚的钱还不够养团队、付租金等等。
第三,就是关于经营的一些核心指标,比如产品线、募集资金的来源,是直销的,还是机构资金,还是代销?
产品线过于分散,甚至把牌照出借给不同的人发产品,而这些人互相之间没有投研协同,这种公司肯定不行。
在募资来源方面,如果已经有一些大牌的渠道合作,说明它的能力是被业内认可的。
要警惕什么样的呢?就是那种上了一堆小渠道,每个渠道的规模都很小,这样的一个渠道结构是非常消耗市场人员的路演维护精力的,这种情况也是减分的。
第四,中后台的系统配置、人员配置。中后台包括运营估值、监管信批、风控监控、交易等等,要关注这些人是否有专业背景,还是说一些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来做兼职。有一些私募不重视中后台,用一些比较便宜、不专业的人,规模做大了之后,很容易出现合规风险问题。
再比如说系统配置方面,交易室是否完全独立?投资经理会不会经常跑到交易室去干扰交易下单?再比如风控的一些监控指标,是否能落实到系统里面去?尤其是当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值的时候,风控人员是否有权利可以在投资上做出及时的干预止损的一些动作。
再比如在估值、信息披露方面,是否有受到过基金业协会的一些关注,问题还没有解决的。
第五,是被监管处罚,甚至有一些老鼠仓等不良的记录。想都不用想,直接一票否决,不管现在的规模多大、业绩多好看,这是底线问题。
最后,在看清楚了他的业绩特征,了解他的投资策略、团队,做了一系列的定性尽调之后,我们落脚到产品怎么投的时候,还需要看清楚买的产品要素,费率是否合理,一般包括前端的认申购费,每年的管理费、托管费,还有一些业绩报酬等等,这些费用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虚高的情况,虚高的费用我们也是不能接受的。
再比如流动性怎么样?它的开放频率是每周开,每月开,每季度开还是每半年开?这个产品是否有封闭期,还是份额锁定期,流动性也非常重要。之前在牛市里面,管理人都很喜欢发行三年锁定期的产品,也就是说买进去之后,前三年是不能拿出来的,都锁在里面。当时营销话术就是投资股票产品,放在里面三年,回本的概率几乎是百分百。但是2021、2022、2023这三年跑下来,其实很多锁三年的股票多头产品到现在为止还在亏损。
现在来看这种流动性不好的产品,其实对客户不太友好,所以买私募产品不能盲目跟风,不能在牛市里面特别的上头害怕自己踏空,还是要买到匹配自己风险收益特征,匹配自己流动性要求的这样一个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