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法,不能为不法让步”——《看得见的正义》影视与法律奇妙交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法,不能为不法让步”——《看得见的正义》影视与法律奇妙交织

引用
豆瓣
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27753/

法律与影视的交织,不仅展现了法律的严肃性,也让普通人更容易理解法律的内涵。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讲师王金霞的新作《看得见的正义:影视中的法治文化》,通过分析多部经典影视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法律与正义。

《第二十条》:年度金句背后的法治思考

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张艺谋的《第二十条》上映。这部影片在春节档斩获25.54亿的票房,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的故事。

在康村,村民王永强为保护哑巴妻子郝秀萍(赵丽颖饰)捅伤村霸刘文经(阿如那饰)。刘文经的家人纠集村匪恶霸上访闹事,要求判处王永强死刑。检察官韩明(雷佳音饰)与吕玲玲(高叶饰)顶住各方压力,努力寻找证据证明王永强是正当防卫。

这部影视与法律交织的电影,贡献了一句年度经典——“法,不能为不法让步”。其实这不是张艺谋第一次接触类似题材的电影,早在1992年,张艺谋就凭借《秋菊打官司》拿下了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而这类影视反映法律现实的题材,在世界电影范围中也一直是热门。《十二公民》《罗生门》这些影史经典,《鱿鱼游戏》《第二十条》这些近年爆款,都是这类题材的佳作。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王金霞,即以此为切入点写成了——《看得见的正义:影视中的法治文化》。

王金霞在法治文化、马克思主义法学、法律影视和法治教育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创作本书的动机源于他对影视的痴迷以及对法治文化传播的使命感。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够成为传播法治理念、探讨法律问题的有力载体。

《看得见的正义:影视中的法治文化》以《权力的游戏》《罗生门》《悲惨世界》《鱿鱼游戏》《秋菊打官司》《审死官》《教父》等多部影视作品为切入点,从法律看影视,又从影视看法律。书中通过不同视角深入分析影视中的法元素,比如在《权力的游戏》中,王金霞详细剖析了提利昂·兰尼斯特的两次审判,展现了维斯特洛地区独特的审判规则和司法文化。

在虚构的世界里,影视化作品让观众看到了权力争斗背后的法律影子,这些规则与秩序构成了世界的骨架。

《十二公民》:模拟陪审团的法治启示

在法律题材的电影中,《十二怒汉》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不过王金霞选择解读的不是1957年美国原版《十二怒汉》。而是中国2015年的翻拍版《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改编得比较成功。何冰、韩童生、李光复的表演给这部片子增色不少。


《十二怒汉》1957

《十二公民》讲述了一个关于模拟陪审团讨论案件的故事。

某高校模拟法庭就社会上一起备受关注的 “富二代弑父” 案件展开辩论,邀请了十二位来自不同行业、具有不同背景和价值观的学生家长组成模拟陪审团,要求他们在一个封闭的房间内讨论案件,并得出一致的判决结果(模拟要求是必须 12 票全票通过)。

这十二位陪审员最初大多数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有人因自身生活经历对 “富二代” 群体存在刻板印象,有人急于结束讨论去忙自己的事情而随意投票,还有人因为地域歧视等因素影响判断。


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8 号陪审员(何冰饰)始终坚持认真分析案件细节和证据,对每一个疑点提出合理质疑。在他的坚持和引导下,其他陪审员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逐渐放下偏见,对案件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探讨。

最终,经过多轮激烈的争论和思想碰撞,他们发现案件存在诸多疑点和不确定性,在充分尊重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十二位陪审员达成了一致的 “无罪” 判定(模拟判定)。整个过程展现了不同人对法律、公平、正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克服偏见去追求真相的过程。

12 个不同职业的陪审员,展示了社会各个阶层对法律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十二公民》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法律的多重特性。法律的公正性、客观性得以彰显,法律要求判断必须基于事实和证据,杜绝主观臆想,影片里陪审员们对各种证据细节的反复审视,正是在努力还原事实的本真面貌。

《罗生门》:事实认定的困境与人性思考

说到影视中的法律,就不得不提黑泽明的《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生动地展示了事实认定的困境。影片中,强盗、武士的妻子和武士的亡魂分别讲述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武士被杀故事,而樵夫作为全程见证者,也因自身的利益而有所隐瞒。

在法律的事实认定中,《罗生门》所呈现的困境极具启示意义。从证据角度看,武士身上的伤口、地上的打斗痕迹、强盗与武士的佩剑和匕首等证据本应可以还原武士的死亡真相,但由于当事人的自私自利,事实经过“加工”后早已偏离客观面貌。正如樵夫为了掩藏自己捡走匕首的行为,咬定是强盗用剑杀死了武士。这反映出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破解“罗生门”现象,查明事实是关键环节。

电影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每个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描述事件,人性的自私自利使得真相难以捉摸。然而,影片并非只有阴暗面,黑泽明增加的婴儿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樵夫虽有一时贪念,但最后展现出的愧疚与良知,以及影片最后放晴的情景,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希望,也让我们认识到人性复杂,既有弱点,也有光辉之处。

《鱿鱼游戏》《权力的游戏》:虚构世界中的法律镜像

《十二公民》2015(《十二怒汉》1957)《罗生门》1950,这种经典老片翻拍出现在这本《看得见的正义》中一点都不意外,这本书真正的惊喜是对《鱿鱼游戏》和《权力的游戏》的法律层面解读。

在《权力的游戏》中,提利昂·兰尼斯特的两次审判深刻地展现了维斯特洛地区独特的司法文化。


提利昂的第一次审判,是在艾林谷进行。这场审判明显缺乏公正性,莱莎·艾林作为法官,本身就是控诉者,她因对兰尼斯特家族的仇恨而主导了这场审判。这反映出历史上家族复仇式审判的特点,不讲究证据和程序,只为满足复仇情绪,审判仅具形式意义。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维斯特洛七大王国仍有一些公共规则。提利昂要求比武审判,这一方式带有神明裁判的味道,人们相信七国诸神不会让真正有罪的人在比武中获胜。虽然有钱有权的人可以找到更可能获胜的代理骑士,导致比武审判在实质运行中可能出现不正义,但提利昂最终因雇佣兵波顿代他出战并意外获胜而被无罪释放,这表明维斯特洛虽为领主主导的封建制国家,却仍具有一定的法治公共性。

提利昂的第二次审判由其父亲主导,领主对自己的子民进行审判,程序更为正式和“公正”。乔弗里·拜拉席恩在婚礼上被毒害,提利昂具有最大嫌疑。这次审判进一步凸显了维斯特洛地区的司法文化中,权力与审判的紧密关系,以及贵族审判权利在特定情况下的运用。

从法律视角看影视作品,可以深入分析影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及正义观。以《鱿鱼游戏》为例,这部韩剧引发了人们对公平与效率的深刻讨论。


在《鱿鱼游戏》中,456 名负债累累的人参加了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最终胜者将获得巨额奖金。游戏的规则看似公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却充满了不公平和不公正。例如,游戏组织者故意模糊协议内容,隐瞒了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使得玩家产生了错误认识而同意参与游戏。这种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玩家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外,《鱿鱼游戏》中的游戏过程也引发了对效率与公平的思考。在游戏中,为了追求效率,组织者不惜牺牲玩家的生命和尊严。他们只关注最终的胜者,而忽视了其他玩家的权益。这种做法违背了公平原则,使得游戏变成了一场残酷的生存竞争。从法律角度看,公平与效率是相互关联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既要追求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生产力;又要注重公平,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正。《鱿鱼游戏》通过极端的方式展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能忽视公平的重要性。*

《看得见的正义》:法律与影视的完美融合

可以说王金霞的《看得见的正义:影视中的法治文化》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将法律与影视相结合,拓展了法学研究的领域。

王金霞从《权力的游戏》中深入研究封建制度下的司法文化,探讨权力与审判的关系;从《罗生门》中思考事实认定的困境以及人性对法律的影响;从《鱿鱼游戏》中可以分析公平与效率在法律中的平衡问题;从《十二公民》中分析陪审员的法意识;从《熔炉》看影视作品与现实司法的双向互动;以及韩剧《少年法庭》中的司法路线之争。

这些影视作品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使法学研究更加生动、具体。

法律是悬在权力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繁复冗长的法律条文往往让人望而生畏。王金霞通过对不同类型影视作品的分析,逐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法律与影视的互动关系。让这本偏学术性的作品,变得更有趣味,更好理解。也许这就是王金霞的初衷——传播法治文化,就这一点来说,这本《看得见的正义:影视中的法治文化》完全做到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