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苏州这样干!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苏州这样干!
6月26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五场 “坚持开放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发布会在南京召开。
摄影:濮建明
潮从创新涌,千帆向“新”行。作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重镇,苏州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并结合自身功能定位、人才优势和资源禀赋等,提出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明确目标。持之以恒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苏州有哪些优势?下一步,苏州将怎么做?这场发布会给出了答案。
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各地都纷纷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苏州的比较优势在哪?怎样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动苏州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对此,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以“链接世界的要地、产业配套的高地、创新创业的福地、对外开放合作的宝地、多元文化的融汇地、高品质生活的首选地、众多应用场景的新生地、一流营商环境的示范地”八个“地”概括总结了苏州的各方面优势。“我们很有自信地说,苏州应当是全国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和能力最好的地区之一。”
具体到产业层面,吴庆文说,苏州的优势是产业发展积累深和产业焕新走在前。苏州集聚了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工业门类,是长三角和全国、乃至全球众多产业链的发起点和连接点。苏州是最早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城市,目前已经实现了对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集聚“灯塔工厂”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2.7%、47.6%。
“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正在苏州持续地开枝散叶、开花育果,往着成林成势的方向加快生长。”吴庆文表示,苏州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对接,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使苏州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长极。
此外,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苏州正在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2024年初,苏州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召开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用3年的时间,到2026年,目标形成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
苏州市工信局党组书记范建青介绍,目前苏州立足省“1650”产业体系部署,结合重点产业特色和优势,以创新、智能、绿色、安全为方向,正在加快打造由10个产业集群和30条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
构建优质环境,助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科技创新既是苏州产业结构升级的“牛鼻子”,也是苏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苏州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全国第三。国家高企超1.57万家、全国第四。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超1050亿元,其中95%以上来自企业。
“苏州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出‘科创指数贷’等产品,聚焦研发关键环节、产品首购首用等领域,推动创新险种先行先试,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徐积明介绍,通过做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做强企业创新能力、做优创新生态环境,苏州将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发展“加速度”。
创新需要久久为功。发布会上一组数据展现了苏州科技成果转换产生的效能:目前,苏州与200多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合作,近5年累计实施产学研项目超9000项,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0亿元、全省第一。
“我们重点从成果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发力,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徐积明介绍,苏州与全国重点高校院所共建成果转化中心,在一流高校周边设立科创飞地,主动挖掘技术成果,推动项目异地孵化、在苏转化;面向全球,依托全市26家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利用海外资源就近研发、就地孵化,源源不断导入海外高端人才项目。
开放包容、拥抱创新是苏州这座城市的关键词。近年来,苏州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引、集聚了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
“这两年,苏州新办了一个科技商学院,专门就是为了科技人才设立的,每期都会联合顶尖院校,邀请科技、金融等各路大咖来做培训,目的就是帮助科技人才更懂产业、更懂管理,反响特别好、期期爆满。”吴庆文表示,未来苏州将持续瞄准人才的现实关切,在事业、家庭等方面给予悉心关注,帮助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战友、点石成金的伯乐。
探索引资新方式,招引更多“创新合伙人”
开放型经济是苏州的鲜明特征之一。近年来,苏州积极对接CPTPP、RCE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数据自由流动、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借鉴先进规则,努力为创新提供足够的机制保障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唐晓东介绍,新时期新形势下,苏州主要做好扩大制度型开放、做强载体平台、优化开放环境这三件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深化高水平开放为核心,努力在行业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加强与国际接轨,深化与全球大院大所、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在财政科技计划申报、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等方面支持外资企业平等参与,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是世界看中国、看江苏、看苏州的重要窗口。2016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八连冠”,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当好“探路者”“先行军”“排头兵”。
“我们将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宏介绍,三年内,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均突破3000亿元,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更好服务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苏州拥有1.8万家外资企业,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600亿美元,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去年以来,西门子艾闻达中国区总部、康宁药物智能化合成等一大批优质外资项目签约落地。今年3月,总投资超10亿美元的博世新能源汽车项目“拿地即开工”……这一个个案例都是外资继续看好苏州、深耕苏州的有力体现。
“苏州将充分利用开放型经济和制造业优势,不断探索引资新方式、新举措。”苏州市商务局局长孙建江表示,在打造开放平台新优势方面,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合作优势,抓住开发建设30周年契机,进一步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深化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战略合作。发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金改区“双区联动”叠加效应,进一步在产业合作、金融改革创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