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等五县联合倡议抢救羌族文化遗产
汶川等五县联合倡议抢救羌族文化遗产
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汶川、茂县、理县、松潘、黑水五县联合发出倡议,共同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
地震造成羌族村寨房屋倒塌,文化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汶川县文体局的余梅介绍,"姜维城古文化遗址"的汉代夯土城墙和明代石城墙仅存基础,布瓦黄泥群碉3座泥碉仅存三分之一,石碉全部倒塌。2名释比传承人和5名羌族艺人遇难,7个非物质文化传习场所损毁倒塌,萝卜寨羌民族生态保护区夷为平地,龙溪"羌人谷"等羌文化原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金丝猴头帽、神杖、响铃、羊皮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所需器具受到极大损坏,许多珍贵器具被埋后无法复制或修复,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普查资料部分掩埋。
羌族没有文字,文化传承相对脆弱,加之汶川特大地震破坏,羌族文化遗产受损极为严重,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19日,汶川、茂县、理县、松潘、黑水5县一起通过了《关于共同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倡议》。按照《倡议》,5个县将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下,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轮值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随时举办,分别由汶川、茂县、理县、松潘、黑水轮流承办,并逐步扩大至北川、平武及陕西宁强、略阳等有羌族聚居的县。
余梅介绍,目前"布瓦黄泥群雕及民居村寨"、"姜维城古文化遗址"的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他们邀请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完成了修缮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的田野调查和文字编辑工作,现已提交国家文物局审批。还邀请了陕西、广西的文物专家制定萝卜寨和羌锋寨的保护规划。"萝卜寨的保护初步确定为部分保存、部分原貌修复。"他们组建了"阿坝民羌建筑保护研究有限公司",建立了一支有丰富经验的施工队伍。茂县文体局局长王德峰称,位于茂县境内的羌族博物馆重建已被列入该县今年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并完成了前期施工,预计5月12日开工。
余梅说,力争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羌族文化抢救、名录和研究传播平台建设,用5年时间初步完成挖掘和传承机制建设,到2019年,使汶川县珍贵、濒危的羌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羌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
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说,目前已经确定了21个羌族文化保护点,其中汶川、茂县等5县占了10多个。"在修复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原创性。"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王川说,比如萝卜寨、桃坪等地,原来是何种材料建设,修复时就用何种材料,并且要注入羌族文化元素。"不要搞仿古一条街。"通过文化的修复与保护,打造一条羌民族文化长廊。
毗邻四川的宁强县是陕西省受灾最重的两个县之一。4月22日,宁强县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揭牌仪式举行,宁强羌文化保护与传承研讨会同时开幕,此举有望进一步推动宁强县的羌文化保护工作。
宁强县是羌族故地,据宁强县志记载,羌民族在本县活动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历经沧桑,而今羌民俗痕迹还依稀可寻。2006年以来,宁强县开展了抢救保护羌文化的工作,征集200多件实物设立了羌文化展览。去年10月,宁强县被文化部列为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
宁强县县长周景祥说,羌族在中国历史悠久,羌族文化的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展现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汶川大地震使羌族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宁强县也是如此。
据周景祥介绍,宁强县被列为"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在灾后重建中深入开展了羌族文化研究、羌族古迹恢复重建、羌族文化博物馆建设、原羌汉杂居青木川古镇修复保护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宁强县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