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药不苦的六个妙招
喝中药不苦的六个妙招
喝中药时,苦味常常让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对于儿童和一些对苦味敏感的人来说。但是,苦味并不影响中药的疗效,反而有些中药的苦味正是其有效成分的表现。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减轻中药的苦味呢?本文将为您介绍六个实用的妙招。
调适适宜温度
掌握好喝药的温度很关键。一般中药在温热状态下苦味相对淡些。温度过高,味蕾受刺激更敏感,苦味加剧;太凉的中药不仅药效难发挥,腥味、苦味还会更重,刺激肠胃引发不适。
使用吸管
用吸管喝中药是个巧妙方法,把吸管插到药液底部,避开舌尖味蕾集中区,让药液直接经舌根滑入喉咙,减少药液与味蕾大面积接触,苦涩味便能少些被感知。
含块冰糖
喝药前在嘴里含一小块冰糖,冰糖的甜可提前麻痹味蕾,缓和后续中药的苦涩冲击,苦味就不是十分浓烈,喝完药多含一会冰糖,残留苦味也能被驱散。
大口吞咽
喝药时别犹犹豫豫、小口抿,那样苦味在口腔停留久,鼓足勇气大口吞咽,让药液快速通过口腔,缩短与味蕾接触时长,能有效降低苦感。
服药姿势
保持站立或端坐姿势喝药,这种体位利于药液顺畅流入食管,避免在咽部、舌根堆积,减少停留就降低苦味刺激。
喝后漱口
喝完中药马上用温水漱口,能冲掉口腔残留药液,清除苦味余韵,别用冷水,冷水刺激刚接触过药液的口腔、咽喉,易引发不适,温水温和舒缓。
医生会依据病情、药性来确定服药时间,分饭前、饭后、空腹等时,像滋补类中药,多适宜饭前空腹服,有利于营养成分吸收;健胃消食药常在饭后,以免刺激胃黏膜;驱虫药则需空腹,让药效直击虫体。务必严格按医嘱时间点服药,不可随意更改。
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情绪平稳:情绪波动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服药时宜心境平和。焦虑、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会干扰药效正常发挥,喝药前后尽量保持放松、乐观状态。
特殊药材制作:部分药材炮制、煎煮有特殊要求。先煎的矿石类、贝壳类药材,质地坚硬,久煮能析出有效成分;后下的薄荷、藿香等,久煎会损失挥发油成分,要在快出锅前几分钟放入;包煎的蒲黄、旋覆花绒毛多,包起来可防刺激咽喉。
不宜加糖:中药苦味有其药用价值,加糖可能改变药性、影响药效。尤其在服用清热、解毒、利湿类中药时,糖的温性与药物相悖,还会干扰成分间相互作用,降低治疗效果,除非医嘱许可,切勿擅自加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