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寔与梁上君子
陈寔与梁上君子
东汉时期,陈寔是一位以仁爱著称的人物。在一个饥荒之年,一位盗贼潜入了他的家中,藏身于房梁之上。陈寔发现了盗贼,但他没有选择报警或惩罚,而是借此机会教育自己的子孙,展现了一位智者的宽仁与智慧。
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寔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南北朝·范晔《陈寔与梁上君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陈实,东汉人,为人宽仁慈爱。当时荒年,百姓饥饿。有盗贼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房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沾染了坏习惯,就到了这地步。”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梁上的盗贼说:“这位梁上的君子就是!”盗贼非常吃惊,从房梁上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实慢慢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恶人,应该深刻反省自己,回到向善的路上。”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贫困所迫,于是赠送给他两匹绢。从此以后,全县再也没有发生过盗窃案件。
注释
- 陈寔:东汉末年名士,以德行著称。
- 梁上君子:指躲在房梁上的盗贼,后泛指窃贼。
-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或谢罪。
道理
- 为人要宽容别人,要给别人改正从新的机会,更要尊重别人。哪怕对方犯了错误也要给对方足够的尊严。
- 对待别人犯的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罚,而应对之教导,使其能够从错误中走出来。也反应出教导者有着高尚品格。
- 待人要宽和,要给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一味责罚。
简析
陈实的故事展现出其宽仁慈爱与智慧并重的品德。面对家中进贼的情况,他没有选择严惩,而是以教育感化为主,指出人人有向善的可能,即使是盗贼也不例外。通过这番言辞恳切的教育,不仅让盗贼良心发现、主动认罪,还慷慨赠绢以助其改过自新。陈实的做法不仅解决了个人失窃的问题,更以自身的德行影响了整个县域,达到“以德化人”的效果。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