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在殷墟博物馆,叩问被“误解”的商文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在殷墟博物馆,叩问被“误解”的商文明

引用
观察者网
1.
https://www.guancha.cn/wangqiaoli/2024_03_07_727505.shtml

殷墟博物馆新馆,也叫商文明博物馆,于2024年2月26日揭开面纱,开门迎客。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现代人得以窥见3000年前商文明的辉煌。

这条河叫洹河,这座城叫安阳。在这里曾经有全世界最大的青铜铸造厂,有当时居于世界前列、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王都疆域到达四方之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骄傲地把自己的国都称为“大邑商”。这个文明,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商文明。

今天我们在它3000年前宫殿与庙宇林立、车如流水的地方,重新盖起一个宏大的殿堂,作为它的新家,表达我们对它曾经存在过的敬意。这就是殷墟博物馆新馆,也叫商文明博物馆。2024年2月26日,它揭开面纱,开门迎客,4000件文物陈列其中,其中有3000件是首展面世。它的家底更丰厚:经过近百年考古历程,殷墟被挖掘的部分尚不到总面积5%。


殷墟博物馆大厅

祖先留下的文物,唤起的是我们基因里的乡愁

殷墟的甲骨文上,旦与暮,是太阳在草上升起又落下。暮色中,一只小鸟飞进草丛。这些字沿用至今;刻着十字气孔的蒸锅、商王的陶制搓澡巾、妇好的发簪、亚长墓中的梅子酱。这些商人的日常用度对于我们来说,陌生,又似曾相识。

在那些甲骨记事中,悲与喜、恐惧与安稳、爱与遗憾,刻刀耕过,火中种过。人性几千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妇好墓出土的骨笄

李济在《殷商时代的历史研究》中提到他对殷商时代的文化认识:“富有创造性的文化;富有弹性,有吸收外来文化成分,化为己有的能力;殷商时代的中国民族为勇敢的,自信心坚强的民族;他们有丰富的好奇心,并且有锲而不舍的实验精神”。我们不需要成为考古学家才能理解他的话。

商朝并不遥远。博物馆像一台大戏,戏的一半是为不同的文物找到合适的角色,在它们之间建立对话场,而另一半,则是借助影像、裸眼3D、人工智能等方式,把这段戏演得人人能懂,降低观看门槛。文物活化,找到古今联结的通道,是对考古类博物馆尤为重要的课题。

殷墟博物馆新馆的专题展览,题目设置如灵魂拷问:你是谁—“子何人哉”,你从哪里来—“长从何来”;你真的了解我吗—“伟大的商文明”。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能不能感受到祖先生命留下的气息?像策展人不断询那些文物的身份一样,置身于博物馆之中的你,也会问自己许多问题。

这就是博物馆奇妙的地方。它收拢的是文物,唤起的是我们基因中对远古的乡愁。这些共振可能微妙、不易察觉,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刻,以弱电撼动你。


殷墟博物馆内景

寻找通往商代的钥匙

2023年夏天,作者第二次来到安阳,受邀泛谈当文化发展。当时殷墟新馆正在后期建设阶段。作者戴着安全帽,近距离参观了主体建筑。密密麻麻的脚手架裹着它,轮廓方方正正。从洹河此岸看过去,它的周围一侧有民居,三面大片空地。这种“孤独”的布局无疑是奢侈的。


殷墟博物馆外景

展馆是著名建筑学家何镜堂院士的作品。他从出土的“国之重器”青铜方鼎中找到了灵感。设计效果图上,方鼎破土而出,倒映在前方的水面上,与洹河呼应。

安阳市文物局长李晓阳认为建筑中应该有更多商文明可辨识标识,如“大邑商”、妇好玉凤、饕餮纹,还有商汤銘盘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话。这些观点都得到了何院士团队的采纳。

在未完成的博物馆旁边,两处商代墓葬地正在挖掘中。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青铜专家岳占伟教授正在现场指导挖掘。抽水机轰轰作响,他沿着倾斜的墓道走到“中”字型墓穴中,查看墓墙墙体是否有塌方的风险。

作为一个“博物馆狂人”,作者到过6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他见过全世界最好的博物馆展览,也见过最坏的。虽然一直在做影像和传播,但文物与古建保护、博物馆策展是他的研究生专业。在参与殷墟博物馆策展工作的过程中,他有了和考古专家们共同工作的机会。那时,他还不知道,一把通向过去的钥匙,已在手边。

殷墟博物馆一楼,陈列着23架马车。作者去过几次,看土层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李存信教授表演他的“绝活”——清理这些车马。商代马车是木质的,埋在地下早已腐朽成泥,需要高超的技术才能准确找到车衡和车轴等不同部位,不对遗存造成损害。

残留下来的铜饰配件,经常是重要的位置线索。岳占伟教授详细写过这个过程:先在已探明的马车四周开挖宽1米左右的工作槽,接着从马车两侧面的前、后端寻找车衡和车轴的末端。车衡末端多装有铜质衡末饰,车轴末端多套有铜车軎。顺着车衡和车轴寻找车轭、轮毂,“剔”出车轮、车舆,清理马架和车辕。再进行加固、套箱,整体搬到室内,运到新馆之后进行实验室考古与修容,才能重现商代“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场面。这样的工作,是技术也是艺术,是雕塑与装置的综合。

殷墟博物馆的“车辚辚,马潇潇”展厅

线索,这个关键词在新馆的另外两个专题展中同样重要。

三楼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是一个以商王武丁时期的卜用甲骨作为主要展品而策划的,意在解读一本已埋藏地下3000多年的商代“小王子日记”。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殷墟花园庄东地一编号花东H3长方形窖藏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龟甲与兽骨1583版,其中689版契刻、2250余条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这是甲骨文的三次重大发现之一。

那些占卜记录放在一起,主人的社交、起居历历在目,如一本“王子日记”。“‘王子日记’的主人,在占卜记录中被尊称为‘子’。据学术界多年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子’乃是商王武丁与妇好之子,亦即古代典籍中所记的‘孝己’,商甲骨文中的‘小王’。”策展人于成龙教授说。

他讲起这名甲骨中的小王子小时候怎么接受教育的:要学习骑马、射箭,跳六种舞。小王子感觉不舒服、不想上学了,还留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请假条”。


“子何人哉”特展展出的记录小王子生活的甲骨占卜记录

展厅用了两种色调。其中,金色用以突出王子的尊贵出身,“东方既白”的浅蓝隐含着策展团队对这位王子早夭的伤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