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求小数近似数最值问题的思考
关于求小数近似数最值问题的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小数近似数的最值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考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本文通过具体的题目和解题方法,详细阐述了如何求解小数近似数的最值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
在学习小数近似数时,还会遇到这样给出近似数,反过来求原数的个数和范围的题目。例如,
“如果一个一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是2,那么这个一位小数可能是多少?”
显然这题是对小数的近似值及“四舍五入”法等知识点的综合考查,原小数是两位小数,根据“四舍五入”法的取值规则,近似数2可能是“四舍”得到的,即原数的十分位前是2,十分位最大是4,则原小数最大2.4;也可能是由原数“五入”得到的,即原数的十分位前是1,十分位最小是5,则原小数最小1.5。
这样一道关于小数近似数的最值问题,其实在求整数近似数的时候也都有遇到,但是难度上更大。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也有不少教师会弄好口诀,帮助学生快速答题。这样的确很快,但如果学生不理解,更多是机械性地记忆。
在实际教学中,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枚举。并借助数射线进行思考,可见能够用“四舍五入”法求得近似数是2的一位小数不止一个,可能是1.5,1.6,1.7,1.8,1.9,2.0,2.1,2.2,2.3,2.4;所以这样的一位小数有10个,这里最大是2.4,最小是1.5。
初次之外,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帮助理清思路,也是个非常好的办法。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能够从两方面进行思考,并能枚举出10种情况,并且“四舍”和“五入”都有5种可能。
“如果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是2.0,那么这个两位小数可能是多少?”
有了前面思考的经验,学生也是从四舍和五入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原两位小数只能是1.9□和2.0□。再借助数射线来直观演示。
用“四舍五入”法求得近似数是2.0的两位小数不止一个,可能是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所以这样的两位小数也有10个,这里最大是2.04,最小是1.95。
“如果一个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是2.00,那么这个三位小数可能是多少?”
学生也是从四舍和五入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原两位小数只能是1.99□和2.00□。再借助数射线来直观演示。
用“四舍五入”法求得近似数是2.00的两位小数不止一个,可能是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所以这样的三位小数也有10个,这里最大是2.004,最小是1.995。
这里由于有了一位小数(两位或三位)的限制,所以原数的个数都是10个。但如果改为小数,原数的范围又是多少呢?
“如果一个小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是2,那么这个一位小数可能是多少?”
依然可以借助数射线去思考,这个小数大于等于1.5,但要小于2.5。
这样的小数不仅仅是一位小数,所以有无数个。这里2.5是不符合要求的,否则就近似数是3了。
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看出区别。如果是一位小数,其原数可能为10个;如果是小数,其原数可能为无数个。这里2.4和2.5之间就有无数个小数。
依次类推,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小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是2.0,这个小数大于等于1.95,小于2.05;
如果一个小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是2.00,这个小数大于等于1.995,小于2.005;
最后,将这三题合并在一起进行对比,这里的近似数2、2.0、2.00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借助数射线来思考原数的范围。
当精确到的数位越低,原数的范围就越小。精确到的数位越低,说明这个近似数精确程度就越高。
那如果改为“去尾法”呢?“如果一个一位小数用去尾法求得的近似数是2,那么这个一位小数可能是多少?”
由于改为用去尾法去求近似数,只能是舍去着一种情况。所以一位小数可能是2.0、2.1、2.2、2.3、2.4、2.5、2.6、2.7、2.8、2.9。
可见,如果需要把求近似数的最值问题弄清楚,需要借助数射线的几何直观去理解,需要借助思维导图来理清思路,还需要通过题组对比来进行辨析,还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探究作业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