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教授:论文修改从结构到细节——文章结构先行
段教授:论文修改从结构到细节——文章结构先行
论文修改从结构到细节——文章结构先行
刀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无一不重视文章修改。清代作家曹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英国作者布琼(L.O.Bjorn)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九遍,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美国作家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才最后付印。作家巴金更是有言:“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那么,如何修改呢?老舍曾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叶圣陶也曾表示“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国外学者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曾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修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由此可见,修改是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一般而言,一篇好论文通常强调三个标准(见图9-1),其分别为结构完整、内容创新以及无细节错误。因此,本章将围绕这三个标准详细论述文章修改时的注意事项。
一、文章结构先行
论文结构,是将研究的整个构架设计与脉络思绪支撑起来的基础。一篇文章,有了主题,经过构思,文章的结构便有了大致轮廓。接下来就需要对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具体详细地安排,这个过程即布局。布局也称结构,主要反映文章题材和内容的安排。写文章就像设计一栋房子,客厅、餐厅、厨房、卧室、卫生间分别布置在什么地方,就构成了这个房子的结构。一般而言,布局的逻辑顺序,既要符合整篇文章的结构要求,又要符合各个段落的结构要求。文章布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言之有序,顺理成章。即文章在主题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各部分材料安排好,放在合适的位置,便构成了一篇层次清楚、详略分明、首尾连贯、中心突出的文章。对此,需要注意下述几点:
(一)思路清晰
思路清晰。所谓思路,即思想的路数,思维的线路。思路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研究者对客观事物观察、理解的结果。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全面、细致、深透的认识,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才能形成一条合理的、严密的思路。思路是布局的基础,布局是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只有思路清楚、严密,文章才能顺畅、严谨。
(二)层次清晰
写文章首先要考虑整篇文章内容的安排,然后再考虑段落的安排,之后才是字和句的具体斟酌。布局一篇文章,要把文章的内容划分为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部分,即层次。一篇文章划分成几个层次,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由内容的多少、繁简来决定。每一个层次必须是文章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结构就会残缺或散乱。安排层次,就是安排文章各个部分的次序和位置。层次的划分、排列的次序,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文章内容和体裁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不能任意删削或颠倒。
(三)详略得当
“详略”在文章中表现为“疏密”。详略和繁简是有区别的,详略是从剪裁的角度而言,而繁简是从修辞角度而言的,主要指字数的多少。对此,文章各部分布局不能平均用力,须区别处理,分清主次轻重。主要的部分要详细写,即尽可能铺开去写,写足写饱,泼墨如云,密不通风。次要的部分要简略写,即做到一笔带过,轻轻点染,惜墨如金,疏可走马。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动,波澜起伏,活泼多姿,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详略分明,重点突出,会使重者愈见其重,从而增强表达的效果。如何安排材料的详略,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以表达主题的轻重决定文章的详略。绘画中有“众宾拱主”的画法,即布局构图分清主次,突出主体的艺术手段。文章布局亦是如此。分清了主宾,下笔才能有侧重点,才能把笔墨集中在主旨上。
(2)要考虑结构上的要求。布局要做到疏密搭配,详略交互。表现主体的材料也不能总是一味地详,一详到底,而要做到详略有致,安排适度,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波澜起伏、和谐匀称的文章整体。
(3)要考虑表达的效果。详略都是为了表达文章内容的需要,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必须经过巧妙地艺术处理,充分发挥略写的表达效果。材料的详略处理有不少艺术技巧。详要详得有味道,不至于让人感到厌烦;略要略得有内容有情味,更属不易。
(四)过渡自然
一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需要有效的过渡,才能使文章结构严密,中心突出。过渡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连接和转换。主要的过渡形式有: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所谓过渡段,主要是指单立的一段,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谓过渡句,主要是用段落中的某一句来进行过渡;所谓过渡词,则是用词语表示段落间各种关系的转换。层次间过渡得好,就会使文章浑然一体,有如天成。反之则会文气不接,文脉不畅。
(五)前后照应
除了过渡之外,文章还要做到前后照应。照应即通常所言的伏笔和呼应,要做到前后文彼此关联。伏笔就是埋伏,对想要说的人、事、物,先作一个提示。呼应就是对前面伏笔的回应。伏笔和呼应经常关联在一起,前面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早有埋伏,前有伏笔,后有呼应,前有因,后有果,先有源,后有流,首尾相应,才能使文章构成一个血脉相连的整体。
(六)案例解析
基于上述要求,具体以《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政策效果分析——以苏北地区为例》作为分析案例(见图9-2)。该篇论文首先对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政策进行梳理与总结,然后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基于结论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和环境四个角度来提出建议。整篇文章脉络清晰,研究结果一目了然。
当然,上述论文结构并非一蹴而成,在构思文章整个框架结构时研究者进行了不断地修改。具体包括下述三方面:第一,注意布局全文,文章层次安排合理。主副标题层次明显,段落安排合乎逻辑,内容布局论据有力;第二,注意完整结构,文章相称协调。开头引人入胜,正文论证有据,结尾主题鲜明。三者主次分明,协调相称,协调得当,缺一不可;第三,注意结构严谨,文章逻辑前后自洽,宏观、中观、微观错落有致,内在联系紧密,结构、段落和内容逻辑严丝合缝。
文章来源:摘录于书籍《手把手教你写论文》;作者:段鑫星 左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