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高王凌:深耕清代经济史与农民行为研究的学术先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高王凌:深耕清代经济史与农民行为研究的学术先驱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8784176_122232549

导语

高王凌(1950-2018),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清代经济史、地主农民关系及中国农民“反行为”的开拓性研究闻名学界。他扎根基层史料,挑战传统理论框架,为理解中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梳理其学术生涯与核心贡献,展现他在历史研究领域的深远影响。


高王凌

一、学术生涯与研究领域

高王凌本科就读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73-1976),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攻读硕士(1978-1981),毕业后留所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他将毕生精力聚焦于三大领域:

  1. 清代经济与社会研究:尤其关注18世纪乾隆时期的农村经济,通过地方志挖掘基层社会运行逻辑;

  2. 地主与农民关系:突破阶级对立叙事,探讨传统租佃制度的复杂性;

  3. 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揭示1950-1980年集体化时期农民的非公开抵抗策略。

二、核心学术贡献

  1. 从“场市”重构清代农村经济

高王凌的硕士论文《清代中叶四川农村的场市》颠覆了传统“自给自足”经济论。他研读400余部地方志,提出以“场市区域”为农村经济基本单元的理论,揭示出集市网络对商品流通、社会联结的关键作用。这一研究为清代经济史提供了微观实证基础,也为后续学者突破教条化理论框定开辟路径。

  1. 农民“反行为”:重新解读集体化历史

在《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1950-1980)》中,高王凌提出“反行为”概念,指出农民通过瞒产、私分土地等隐蔽方式消解政策压力,最终推动包产到户改革。这一研究打破了“政策单向主导”的叙事,凸显农民主体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作用,为当代史研究注入新方法论。

  1. 方法论创新:地方志与田野调查结合

高王凌注重史料挖掘与实地调研的结合。他认为,许多历史结论诞生于“调查之前”,需回归原始资料批判性分析。例如,通过田野访谈还原集体化时期农民的真实生存策略,弥补档案文献的局限性,这一方法对历史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学术遗产与影响

高王凌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引发广泛讨论:

  • 理论突破:挑战“自给自足论”“阶级斗争论”等传统范式,推动经济史研究转向微观实证;

  • 现实关怀:通过历史研究反思当代农村改革,揭示政策与民间的互动张力;

  • 跨学科启发:其“反行为”理论被社会学、政治学领域引用,成为分析基层社会抵抗策略的重要框架。

结语

高王凌教授以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在清代经济史与当代农村研究领域树立了里程碑。他教会我们:历史研究需穿透宏大叙事,倾听基层声音。正如其著作所示,唯有理解农民“反行为”的智慧,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社会的韧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