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最小化可行产品(MVP)
理解最小化可行产品(MVP)
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是创业公司中流行的产品开发方法。它帮助创业团队以最小成本开发出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产品,快速获取用户反馈,验证商业模式可行性。本文将深入解析MVP的概念、原理和实践方法。
什么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最初由Eric Ries在《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一书中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帮助团队以最少的成本(时间与金钱)收集最多的用户真实需求和想法。通过开发一个基础功能的产品,发布给用户使用,不断接受用户反馈,基于反馈进行迭代。
深入理解 MVP
MVP最核心的两个词是“Viable”(可行的)和“Mininum”(最小化)。“Viable”意味着这是一个完整的、可用的产品,能够为用户带来价值,实现业务逻辑。“Mininum”则意味着根据商业模式,MVP仅提供达到商业模式的最低需求,非必要功能一律不做,以保证开发成本最小化。
需要注意的是,MVP是从产品角度思考应该有什么功能,而不是从功能实现角度思考问题。例如,MVP版本中是否应该包含用户注册功能,是MVP应该考虑的问题;而用户注册如何实现,则是实现阶段的考量。
MVP不是什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MVP不是产品原型(Prototype),也不是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更不是软件的alpha版本。它是一个完整的产品,经过足够测试,足够安全,足够稳定,符合上线发布标准的产品。精华在于“Minimum”,即仅仅包含能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最少功能。
如何做到MVP
要想做出符合MVP的产品,必须明确终极目标是什么,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并要弄清楚产品的市场定位,即产品是给谁使用的。接着要挖掘核心需求,即产品到底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
这一过程,可以使用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从终极目标出发,一步一步倒推,挖掘核心功能。当得到功能列表时,用“能”与“不能”和“是”与“不是”问题列表做终极检查,例如删掉某个功能产品还能不能工作,还能不能解决问题。
例如,垂直电商的核心需求包括商品仓储、上架、展示、用户注册、下单和配送;阅读类软件的核心需求包括内容爬取和展示。
核心是认知突围
核心问题是认知突围,即要从商业模式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局限在具体的产品形式。以滑板车到跑车的例子,如果始终盯着汽车,可能会走入“造一个最酷超跑”的死角。真正要解决的是用户便捷出行问题,从出行代步角度出发,滑板车才是MVP。
随时应用MVP
MVP不仅适用于创业团队,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作为指导原则。从MVP可以得到两个推论: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功能要优先做;要尽快让产品(或功能)可用。
例如,要在产品中展示新的数据,MVP式的方式是先抓取一个数据,传给端侧,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示出来。这要求先约定好接口,搭建好框架,打通流程。之后再进行迭代,如丰富数据、数据格式转换、错误处理、增加缓存、前端美化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降低代码质量,而是说要先以最简单方式跑起来,把路跑通,特别是涉及多方合作时更是如此,次要问题(如每一环节的精细化)可以放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