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lejinxiu.com/xiandaizuojia/yuqiuyu/7lq64k.html

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读者中享有盛誉。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生命感悟与理性思考的交融、题材"形散"而"神"不散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上个世纪末,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追求经济利益几乎成为社会主流。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文化似乎逐渐被边缘化。对文化潜在的热爱与需求,使得社会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余秋雨的散文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成为社会的"心灵鸡汤"。他的散文不仅风靡国内,也深受世界各地华人的喜爱。

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对历史文化追索、思考与反问的主线。中华民族拥有辉煌的历史文明,也经历过一百多年的屈辱与侵略,这些共同构成了今天的历史积淀。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传统文化是孕育现代人文精神的摇篮。过多的利益追求,使社会躁动不安,文化的荒芜使得人们的心灵无所寄托。作为大学教授,余秋雨痛心于当代学子对民族历史知识和传统人文文化的缺失。同时,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一种使命感促使他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关系。于是,他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文化"反刍",用一种自由的随笔形式,对沉重的历史进行了新的阐释。

余秋雨的散文涉及诸多重大历史话题,探讨了时代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以及历史文化与当前文化冲突的现象。其涉及面之广,探索深度之深,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的散文大多以历史景观为题,试图通过"反刍"文化来与历史对话,探索这些历史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寻求与历史共鸣。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为了探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点,他开始了《文化苦旅》的旅程,西探甘肃敦煌,访遍大江南北,甚至奔波海外,用一腔热血和满怀深情,试图将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融汇到笔端。他将沉重的历史反思与秀丽的自然山水相结合,将沉重的历史话题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更确切地说,他在表达的是自己的生命情感。如在《道士塔》中,面对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洗劫一空,民族瑰宝遭到毁灭性破坏,他心痛欲绝:"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这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面对麻木的道士,余秋雨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在《千年庭院》中,他在阐释当今中国教育现象时,更多的是表达了一个教师的无奈心境。在他的文章中,无一不表现出一种对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景观深刻反思后的精神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期盼。

生命感悟与理性思考的交融

余秋雨的散文,有其独到的目光与写作手法,这与他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深切的文化使命感有非常大的关系。他的散文,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范畴中的散文,无论是《千年一叹》中对四大文明发源地的探索,还是在《行者无疆》中感叹于"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余秋雨所思考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之所以得以一脉延续、中国的文化发展又将何去何从等问题。在这两部散文中,他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悟,而在感慨之余,又不缺理性的思考。

他在深入到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探访,他已经摆脱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坐在书斋里做学问的局限,而是真确的去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生命的挑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突破,也是在文化探索中的一种升华。在数月间,他经历了多数知识分子所没能体验的各种心智与体力上的考验,也由此生发出别人所无法感受到的生命感悟。更为可贵的是,他没有局限于传统文人的矫情抒发,而是进一步在精神上升华,将对生命的思索凝聚成一种理性的思考。他在思索、在追问,人类的文明为什么会衰落?是否能够重获新生?欧洲文明为何发达?中华文明如何才能强盛?我们的文明发展需要做些什么?应该说,余秋雨的散文不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时这个声音也正好唤醒了社会对文化与文明的思考,从而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因此他的散文才如此受欢迎。

在中国时代大转型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中国人都处在一种失衡的状态中,多数人在追求经济发展与获取金钱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因此只有依靠金钱来确定自己的价值,用财富来定位自己的人生,文化之于他们来说犹如荒漠里的甘泉,求之不易,于是他们身处于社会之中而无法获得身心的平衡。余秋雨的散文,给予这些饥渴的心灵最好的甘泉,可以说正好填补了当今社会的部分文化空缺心理,满足社会上的情感追求,引发生命感悟的共鸣,同时又引导社会理性思考文化、人文、文明等问题。

题材"形散"而"神"不散

余秋里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从人文历史到地理文化,他的笔下时而万马奔腾、纵横驰骋;时而如山涧溪流,清澈而婉转;时而又宛如大海,表面上看似波澜不动而蕴含着滚滚的激情。他的散文说理畅达、理性平和,更多的是表达了一位文人的人文情怀,而没有偏激思想。无论是叙事还是联想,他的思维似乎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显得那么游刃有余,然而其情感表达中,更多的是理胜于辞的气势。无论是在历史中低徊,还是在历史中感伤,他都能通过对题材的裁剪与缝合,最终凝成散文的凝聚力,表现出主题的中心思想。余秋雨的散文,很多看似随意的叙事、写景,或是随性的议论与评议,事实上所有的文字都紧扣着中心主题,而说理、抒情,看似杂却不乱,看似散而最终归一,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结语

余秋雨的散文大都语言雅致,在抒情中叙述着历史的故事,在叙述中感悟着生命的哲理;在优美的文字中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在练达的语句中感悟人生哲理。他的散文既有诗的美感,又有论文的严谨。在深入浅出中对世事进行论述,在如诗般的语言中阐述事理,文章自然而优美,读起来非常亲切,这也应该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所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