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这一次我要找到反套路微短剧的"套路"
重生之这一次我要找到反套路微短剧的"套路"
在千篇一律的烂梗之中,近期一系列"反套路"的微短剧赚足了大家的眼球。这种以"保姆王妈""管家""路人甲"等工具人角色视角切入的短剧,精准吐槽狗血剧情,成为万千观众的互联网嘴替,狠狠激发打工人的共情。
"救不活她所有人都给我陪葬!"
"不是,关我什么事呀?"
"谁允许你叫她夫人了,她已经不是夫人了!"
"娜娜回来了"
"叫夫人,谁允许你叫她名字的!"
比起一个精致的幻境,我们或许同样需要一个情绪与感受的简单出口,它不需要那么平滑顺直,只需简单地代替我们将现实中所承受的种种表达出来。
微短剧的风从去年一直刮到了今年,谁没有在不停的滑动中被微短剧偷走一两个小时呢。嫌弃着粗制滥造的制作以及熟谙的套路剧情的离谱,却停不下刷着一集又一集的手指,最后直呼"我是土狗我爱看"。
在千篇一律的烂梗之中,近期一系列"反套路"的微短剧赚足了大家的眼球,以"保姆王妈""管家""路人甲""打工人""丫鬟""助理"等一系列往常霸总剧中的工具人角色视角,在我们如数家珍的狗血剧情(先婚后爱、追妻火葬场、车祸失忆、破产逆袭、误会分手、带球跑、赘婿翻身、拿上这500万离开我儿子)中精准吐槽,成为万千观众的互联网嘴替,狠狠激发打工人的共情,再借由这些配角之口大喊出"神金"“damn”,锁死“颠公颠婆”的“绝美爱情”。
重生之我的互联网新嘴替
这种不顾医学规律、不顾法律规则、不顾他人死活的疯癫感重新复古回潮,让"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XX"系列立即土得对味,抓住霸总人设精髓,集齐霸总题材里那些好像被用烂了、但我们偏又爱看的必备俗梗,于是再次俘获了在霸总桥段里反复上头的观众。
我们习以为常的不合理之处,通过王妈为代表的边缘人物视角被集中放大,暗戳戳的内心抱怨与不按套路出牌的行为表现下,强烈的反差设计让"王妈在这个赛道里强的可怕"。当"王妈"成为观众们的互联网嘴替,既直白表达出对烂梗的不满,又在拆解套路下生出新趣味来。
当观众不再满足于模板化的形象特质及悬浮于生活之上的虚幻演绎,尤其是参透出这类设定的本质不过是对女性的物化和男权的附庸以后,大家对霸总文学的追捧热情已经逐渐消退。
新重生系列正是通过视角代入的嘴替演绎,让配角成为剧中的"真活人",翻然醒悟过来没有怨种配角们的"负重前行",哪有男女主的什么岁月静好。越出王子公主、霸总小姐的爱恨情仇以后,剧中的"王妈"们才是新霸总故事里的真正主角。
在叙事中反讽构成
"间离效应"与"反差式爽点"
当下的短剧呈现出较普遍的"反套路"潮流,如穿越回古代当一个靠反复读档才能苟活下去的卑微龙套,如代入霸总文学中将玛丽苏&虐爱情节旁观成"发癫"场景的普通保姆,这种反向叙事毫无疑问是对原文本(即穿越之后成为帝王贵胄,或代入霸总女主上演虐爱的套路)的反讽与解构,为观众营造出了极其强烈的"间离感"与陌生感。
事实上《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保姆》这一标题本身就在明示观众:咱也在玩短剧梗,别较真。由此让观众始终与剧情保持着距离,自然产生荒诞效果。
荒诞感,来自于预期与现实的落差,正是由于观众对套路的负面预期被反差化的剧情所解构,因此击中了观众的爽点,尤其当这种反差是以草根视角的"真实"来击碎对权贵阶层的"幻想"的时候,更易引起普通用户的共鸣。
配角宇宙才是真人生图谱
反套路微短剧,在爽文世界里完成了别样的开疆拓土。不仅仅是保姆,管家、特助、司机、医生等这些曾经的功能性NPC,在新重生系列短剧中不再只是被一笔带过的角色,而是采用全新视角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了这些常被忽视、不受关注的配角们。
反套路的配角视角下,NPC们不再只按照设定编排好的固定脚本行动,也不仅仅只为推动男女主的情感发展而存在。当他们日复一日、无意识的机械生活轨迹被打破,便不再只沦为别人生活的背景板。
随着班味儿越来越重,看剧也只能代入npc了。
NPC的具体行为与心理活动被无限放大,映射到的实际是普通观众的心声。借由剧中NPC的人物视角,不仅还原了普通人对离谱剧情的真实反应,更让荒诞与现实的碰撞在戏剧张力下直接呈现。
这类创作中完成了配角主体意识的回归,也是从瑰丽幻想中挣脱出来,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视角的回归。她们的经历浓缩成了观众们的真实倒影,投映出的是每一个普通人作为自己人生主角的真实生活。
这种视角的转换完成的实际是梦境破碎以后的一次自我嘲讽,但也更是成长以后对个体生命体验的一次重视与重现。这样的角色呈现抓住了更多数人的生命亮色,看似不同寻常的内心活动才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这也正是我们对"你我皆是凡人"的一种认同。
从戏剧回归生活粗糙本质
从网络微短剧无法阻挡的强劲发展势头,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观众们反复吐槽剧情狗血、故事老土,但"美梦"始终有其意义所在。正如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与梦一样,是在白日梦的幻想世界中宣泄被压抑的潜在欲望和情感,爽文短剧正符合一部分人的情感需求。
重生、逆袭、穿越、复仇、霸总、甜宠……这些高度凝练的类型化标签被网络微短剧捕捉演绎,并赢得庞大市场。但观众们在数次的热闹围观中不再满足于此,意识到逆袭的神话终究只是黄粱一梦,幻想的泡泡总会有被戳破的一天,迎来的反而是更大的空虚。
新一轮的内容浪潮和爆款压力下,同质化问题让短剧创作者们急于寻找新的制作出路,此番于戏剧中拆解戏剧,契合的是我们与剧中人般同样渴望打破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所在。
微短剧新规出台
尽管微短剧赛道频现精品,但相关领域的乱象也让行业治理呼之欲出。在4月11日,国家广电总局针对微短剧的备案新规已出台。新规要求,网络微短剧均须持有《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或完成相应上线报备登记程序,从今年6月1日起,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微短剧的监管加强,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化的发展。在新规的推动下,预计未来的微短剧将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和深度,同时也会有更多的精品化作品出现。这不仅能够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也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反套路微短剧的"套路",实际上是对传统叙事方式的一种颠覆和创新。在新规的监管下,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微短剧将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观看选择,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引发观众的思考。
这一次,让我们一起期待微短剧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