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千万别改!这6个你以为的“坏习惯”,其实都是好习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千万别改!这6个你以为的“坏习惯”,其实都是好习惯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FPOA86055619ZE.html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教导要改掉一些"坏习惯"。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看似无益的行为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好处。从沉思冥想到习惯性迟到,让我们一起重新审视这些"坏习惯"背后的科学原理。

沉思冥想:大脑的创意引擎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被告知要时刻保持专注,发呆和空想被视为效率低下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然而科学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那些被贴上"沉思冥想误区"标签的行为,其实是大脑进行创造性思考和信息整理的重要过程

当我们让思绪自由漫游时,大脑并没有闲置。相反这是它在进行一项复杂而精妙的任务——连接那些看似无关的点,构建新的思维路径。

这种状态,被心理学家称为"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活动,是创意和创新的源泉。想象一下,一位作家在书桌前发呆,看似毫无目的,实际上他的大脑正在潜意识中酝酿下一个故事情节。一位科学家在窗前凝视雨滴滑落,表面上似乎是在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她可能正在构思一个颠覆性的实验设计。

这些"空想"的时刻,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土壤和空间。更重要的是,发呆和空想还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它们提供了一种逃离日常压力的方式,让大脑有机会进行自我修复和恢复。就像在繁忙的工作后放松一样,大脑也需要这样的"休息时间"来维持长期的健康和功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任由思绪无休止地漂泊。关键是找到平衡——让大脑有机会自由探索,同时保持生活和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这就如同艺术家在画布上自由挥洒,同时又不失对作品整体构图的把控。

因此下次当你发现自己或他人在"发呆"时,不妨换个角度看待这一行为。它可能不仅仅是懒散或缺乏专注的表现,而是大脑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创意激荡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下一个伟大的想法、解决方案或艺术作品可能正在形成之中。

咀嚼的魔力

咀嚼这个看似简单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缺乏教养的行为,在科学的镜头下却显露出不同寻常的魔力。特别是咀嚼口香糖,这个许多人认为只是为了保持口气清新或是打发时间的小动作。实际上对于提升我们的认知功能,尤其是注意力和记忆力,有着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咀嚼口香糖可以促进大脑中与注意力和记忆相关区域的血流量增加。当我们咀嚼时,不仅嘴巴在动,大脑的某些部分也随之"活跃"起来。这种增加的血流量为大脑提供了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帮助提高认知功能。

咀嚼口香糖还能够帮助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心情。在面对压力较大的工作或考试时,咀嚼口香糖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保持冷静和专注。这种放松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工作效率和学习成效,同时也有助于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习惯性迟到者的时间管理

习惯性迟到,这一行为在许多人眼中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和缺乏时间管理能力的表现。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迟到实际上可能是一种无意识中对时间优化分配的尝试,体现了个体对时间感知和利用的独特方式

对于一些习惯性迟到的人来说,这并非完全是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而是一种对时间压力的敏感反应。他们可能在不自觉中追求完美,希望在离开前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这种"多任务处理"的倾向使他们往往误判了时间的使用。

迟到也可能是一种潜意识中的时间再分配策略。一些人可能在心理上对某些活动的时间价值有着不同的评估和优先级排序。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将时间从自认为较低价值的活动中"借出",用于他们认为更有价值或更紧急的事项上。

这种行为虽然在社交和职业环境中可能被视为不尊重他人时间。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个体在复杂生活节奏中试图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方式。不过虽然这种对时间的独特管理方式可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积极面,但在社会交往中,它仍可能引起误解和不便。因此找到平衡点,既能充分利用个人的时间感知和管理能力,又能遵守社会对时间的普遍约定,是每个习惯性迟到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关分心的新解

在不断追求效率和成果的今天,保持专注被视为成功的关键。然而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在工作或学习时的短暂分心,远非一无是处,反而能成为恢复专注力和提高效率的一剂良方

短暂的分心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机制,帮助我们从高强度的认知活动中短暂抽离,给予大脑必要的休息和重组时间。分心还能激发创造力。当我们从一个问题上暂时移开注意力时,大脑并没有完全停止对该问题的处理。而是转入一种更为宽松的思维模式,促使我们能够以更为宽广的视角来审视问题,从而产生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潜意识工作"模式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尤为有效。

适度的分心还可以帮助减轻工作或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分心都是有益的。关键在于分心的频率和时长。如何在保持专注和适度放松之间找到平衡,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拖延症背后的积极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贴上"坏习惯"标签的行为之一是"拖延"。许多人将拖延视为效率低下、缺乏自律的象征。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拖延背后的心理机制时,可能会发现它并非全然没有积极的一面。

拖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往往是一种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的无意识策略。面对一项任务时,特别是那些我们认为难以完成或对结果不自信的任务,拖延可以暂时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

拖延有时也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在拖延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进行其他非任务相关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或进行一些轻松的思考。这些活动可以无意中促进思维的发散,为解决任务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因此拖延并非完全是时间的浪费,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潜意识中的创意孵化期。

当然过度的拖延无疑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平衡。我们可以将拖延控制在一个有益的范围内,从而在放松和创造性思考中找到前进的动力。

情绪波动的智慧

情绪波动,常被认为是情绪不稳定的表现,需要被控制和管理。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起伏实际上是一种复杂而精致的心理机制,它反映了个体对周遭环境的敏锐感知能力和适应性。

情绪波动使我们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无论是小事如丢失钥匙,还是大事如获得晋升——都会引发情绪反应。这些情绪起伏不仅是对事件本身的直接反应,也是对事件潜在意义的评估。当我们的情绪因某一事件而变化时,这实际上是我们大脑在告诉我们,这件事对我们来说重要,值得关注。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情绪起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还能够传达给他人我们对某一情境的感受和需要。

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时,情绪的波动可以促进我们采取行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虽然情绪波动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益的,但情绪管理仍然至关重要。学会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同时发展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结语

这些在生活中常被视为"坏习惯"的行为,在适当的情境下下,也可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们应该以更开放和探索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理解它们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反思和探索,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宽容地接纳自己和他人,还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行为的潜在优势,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一起拥抱生活的复杂性,发现其中的无限可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