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第五个孩子》:一个“异类”的孤独与家庭的裂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第五个孩子》:一个“异类”的孤独与家庭的裂痕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7/19/81782081_1146242982.shtml

《第五个孩子》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因第五个孩子的出生而陷入困境的故事,展现了"异类"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孤独处境,以及母爱在极端压力下的转变。

《第五个孩子》并不是莱辛最为著名的作品,但是这部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社会问题却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这部作品讲述了来自英国中产阶级的年轻夫妇戴维和海蕊婚后过着幸福的生活,两人期望着生很多的孩子,从1966年第一个孩子出生直到1983年第四个孩子出生,其家庭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而这并没有压垮这个美满的家庭,直到海蕊怀上第五个孩子 - - 班,家庭的幸福被打破了。

班在海蕊肚子里的时候十分折腾,对母亲拳打脚踢,出生后班拥有着惊人的食量和力量,他总是在吃奶的时候将母亲的乳头咬破。

一开始,家人都不喜欢班,甚至戴维将班送去了“疗养院”,而这一切都没有打败海蕊对班的母爱,她把班接了回来。

而班的回归使原本完整的家庭开始四分五裂,其他的孩子开始去奶奶姥姥家过假期,戴维也开始不愿意回家。

当班上学之后,又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排挤,最终班和一群不受欢迎的学生组成了“小团体”,后成为了一个少年犯。

这部作品表面上是以海蕊为主人公,但是其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主人公,那便是班。

作品不仅仅在人物上就有不同的层次,在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揭示的社会现象上,也具有多层含义。

其中最显现的情感便是班作为“异类”被家庭和学校所孤立的孤独感。

对于“正常人”来说,班是一个异类,而对于班来说,他的家庭中也并没有一个可以接纳他的同类。

作品中几乎无法寻觅到家人主动与班沟通的场景,反而是班曾试图学习他人打招呼和交流的方式去与人沟通,然而最终他失败了,面对一次次的拒绝和挫败,他放弃了,甚至开始变本加厉的“做自己”。

家人面对班的自暴自弃,并没有一个人想过主动感化和接纳班,而是将其排挤到一个真正的边缘。

然而,班并不是一个无法被接纳的孩子,这在他可以融入“小团体”并在“小团体”中担任领导地位的事实上就可以得以体现。

班使我想到了《铁皮鼓》中的奥斯卡,他们同样都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异类”,但是两部作品是完全不同的。

《铁皮鼓》主要通过奥斯卡的视角,以仰视的姿态审视着成人的世界,而《第五个孩子》则通过更加普遍的视角,审视着社会对于异类或者边缘人的冷漠和孤立,相比之下,后者更加残忍和冷酷。

另一个层面上,海蕊母爱的转变也是一个值得考究的角度。

海蕊在怀着班的时候就受到了班的百般折磨,然而当班出生后,尽管其他家人都厌恶他、逃避他,但唯有受他折磨最多的母亲海蕊没有选择放弃他,这便是出于本性的母爱。

然而面对着家庭的分崩离析,海蕊妥协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放弃班,而伴随海蕊余生的不是释然和轻松,而是无穷无尽的挣扎和自责。

这种内心的挣扎类似《个人的体验》,然而父爱和母爱的不同性质,使两部作品展现的角度完全不同,或者说,《第五个孩子》是在《个人的体验》所体现出来的父亲面对“异类”孩子产生的内心挣扎的基础上补充了母亲会产生的精神困境。

而结局的不同也使得《第五个孩子》更加悲哀和残酷。

除了上面所提及的两种情感之外,还有一些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父权主义对于家庭和女性的控制,例如海蕊婚后便辞去了工作并始终围绕着孕育与家庭,而班出生后,戴维并没有争取海蕊的同意便将班送去“疗养院”等。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怪异的孩子在冷漠家庭中逐渐走向颓废和灭亡的故事,而作品中的文字并没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而是对故事进行轻描淡写的处理,这种处理反而增加了作品的恐怖感,使读者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悲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