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竞逐人工智能赛道,向“新”而高
长沙:竞逐人工智能赛道,向“新”而高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在这一轮AI浪潮中,长沙如何奋楫争先、向高而攀?近日,政协长沙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人工智能长沙高地”主题开展专题协商议政,多位院士专家、高校院所负责人、企业代表和政协委员从多个视角切入,为长沙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言资政。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建议,长沙应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引进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培育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优先发展智能传感器、芯片、控制器等;采用“AI+行业”的方式,充分让人工智能赋能长沙本地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铁建重工首席科学家刘飞香建议,组建“长沙先进智能制造联盟”,促进数据标准化进程,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数据安全合规的互联互通。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增加政府研发投资,鼓励企业与知名科研机构共建智能设计等实验室。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建议,依托本地高校资源、结合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实行联合科研攻关和融合育人,支持大模型向垂直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省政协委员、万兴科技创始人吴太兵建议,加快打造基于软件形态的AI大模型类大科学装置,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原始创新的“发动机”。同时,建议联动各方打造音视频产业资源调度平台,促进“大校、大院、大企”融合化创新,建设好国内首个音视频行业AI大模型。
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杨超建议,长沙应聚焦“国家所需、行业未有”推动国家实验室筹建,找准定位,集中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引导推动科研力量向国防军工、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等领域聚焦。
湖南科技大学元宇宙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涛建议,长沙应加快建立专注于人工智能体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高水平实验室,特别是要引入大语言模型作为核心驱动力,推动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副主任肖晟建议,长沙应更准确掌握市场当前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了解经营主体需要的算力配置和可接受的价格,按需建设公共计算中心。着重打造算力服务能力,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打造规模合理、技术水平适应区域发展创新要求的算力服务团队。
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卢红波建议,长沙应更加重视核心共性技术和传统优势产业结合应用的支撑平台的研发,坚持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智能机器人技术相关产品在长沙装备制造、智慧医疗等优势产业的工程化、实用化落地和应用推广。
市政协委员、长沙景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廖凯建议,长沙应重点布局高性能算力芯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同时,建议给予本土企业成长耐心和机会,在构建算力中心时充分考虑本土优势企业,创新合作模式与机制,给予本土相关企业成长更多支持。
湖南自兴人工智能科技集团董事长蔡昱峰建议,扶持一小批有本土优势特色的AI项目产业化、规模化。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产业链重点项目推进制,切实落实相关项目的软硬件服务、投融资等要素保障。支持优秀AI企业加速发展壮大,打造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样板。
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张锦建议,从人才引育政策、系统教育机制、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构建AI人才生态。
长沙市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张闳博建议,长沙应加快提升数据标注能力,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数据标注产业的生态构建、场景应用等方面做好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先行先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数据标注的企业规模、从业队伍、产业聚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