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双相情感障碍测试及科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双相情感障碍测试及科普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hameiwang.cn/testing/62.html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情绪、行为和认知的心理健康疾病。患者会在躁狂和抑郁之间交替,这种情绪的极端波动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内容。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情绪的极端波动,包括躁狂期和抑郁期。以下是躁狂期和抑郁期的一些典型症状:

躁狂期症状

  • 情绪高涨、过度自信
  • 言语增多、思维奔逸
  • 睡眠需求减少
  • 活动增多
  • 冲动行为
  • 自我感觉良好

抑郁期症状

  • 情绪低落、失去兴趣
  • 疲惫无力
  • 自责自罪
  • 睡眠障碍
  • 食欲变化
  • 集中注意力困难
  • 有自杀念头

双相情感障碍的类型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双相I型障碍:患者至少经历过一次完全的躁狂发作,可能伴随抑郁发作。
  2. 双相II型障碍:患者没有经历过完全的躁狂发作,但有轻躁狂(Hypomanic)和抑郁发作。
  3. 循环性情感障碍:患者有轻度的躁狂和抑郁症状,但未达到躁狂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诊断双相情感障碍通常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评估,因为其症状可能与其他精神疾病相似。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未来的发作至关重要。

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药物治疗:包括情绪稳定剂(如锂盐、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
  •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家庭治疗、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IPSRT)等。
  • 生活方式的调整: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避免压力和刺激等。

双相情感障碍的社会认知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存在一些常见的误解:

  1. 双相情感障碍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医学上可诊断的疾病。
  2. 患者并非总是处于极端状态,他们也有稳定和正常的时候。
  3. 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有效地管理症状,过上正常的生活。
  4. 社会应该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持开放和同情的态度,减少污名化。
  5. 提高公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可以帮助打破误解,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社会融合。

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我管理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自我管理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患者自我管理的策略:

  1. 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 监测情绪变化,识别可能的触发因素。
  3. 避免触发因素,如压力、缺乏睡眠或过量饮酒。
  4. 建立支持网络,与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保持联系。
  5. 学习应对技巧,如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
  6.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不要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

参考资料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 Goodwin, F. K., & Jamison, K. R. (2007).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Bipolar disorders and recurrent depression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Geddes, J. R., & Miklowitz, D. J. (2013).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1(9878), 1672–1682.
  4. Nierenberg, A. A., & Calabrese, J. R. (2001). Rapid assess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bipolar disorders: A validation stud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2(3), 161–165.
  5. Malhi, G. S., Bargh, D. M., & Coulston, C. M. (2012). Dopamine dysregulation syndrome: implications for a dopamine hypothesis of bipolar disorder.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26(s434), 41–49.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