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与众不同的博物馆,告诉您羽绒的“前世今生”!
这个与众不同的博物馆,告诉您羽绒的“前世今生”!
一朵轻飘飘的羽绒,究竟价值几何?走进位于濮阳台前的中国羽绒博物馆,你将找到答案。作为全国唯一的羽绒主题博物馆,这里不仅展示了羽绒的前世今生,更见证了中国羽绒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世界羽绒史:从“羽毛被”到羽绒服的演变
羽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三四世纪的欧洲。当时,人们开始用鸭和鹅的羽毛制作“羽毛被”,虽然保暖效果不错,但存在异味重、舒适度差等问题,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
到了十九世纪,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北美、北欧等地开始出现成规模的原料毛经销商,并探索羽毛的简易粗加工工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羽绒被因良好的保暖性成为战场上的必备品,推动整个羽绒制品产业向工业化生产迈进。
世界上第一件羽绒服是由美国人埃迪·鲍尔发明的。他采用纵横交错的绗缝技法和领口、袖口、下摆的螺纹设计,使羽绒分布更加均匀,这种设计对之后羽绒服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羽绒史:从军事用途到民用保暖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饲养鹅、鸭等家禽已有2000多年历史。早期,羽毛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制作弓箭和火箭的方向翼。周代时,猎人开始尝试用鸟兽的毛羽制成羽衣。汉代曾用牦牛毛做衣服絮料,唐代发现鹅绒的妙用,将其作为被子絮料。明清时期,山东微山湖和苏、皖交界的洪泽湖一带渔民,普遍学会利用野鸭毛绒来填充袜套、鞋帮、鞋垫等处御寒。
据传,公元665年,唐高宗在张公艺处获得羽裘寝具,赞曰:“此羽裘锦绣不及也。”公元889年,唐人刘恂记载南边贵族富豪多用鹅细毛填充被子,其温暖程度不亚于当时的棉衣。
近代羽绒发展:四个阶段的蜕变
近代以来,中国羽绒工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艰难初创(1870-1930):经营主动权被外商操纵,生产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直到20世纪初,中国商人开始设厂加工羽毛初制品。
独立成长(1930-1949):生产过程由手工操作转变为半机械化,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建立了羽毛加工厂,逐渐摆脱外商控制。
稳步前进(1949-1978):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羽绒产业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检测手段实现科学化。
蓬勃发展(1978至今):改革开放后,羽绒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工艺先进的工业体系,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羽绒及制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占据国际羽绒市场70%以上的份额。
“中国羽绒之乡”台前:从“羽”众不同到羽翼丰满
被誉为“中国羽绒之乡”的台前县,羽绒产业名声在外、享誉全国,尤其水洗羽绒品质在国内、国际市场名列前茅,拥有了新塘羽绒、鹏达羽绒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加工企业,羽绒产品的质量更是被中国羽绒协会形象地表述为“羽绒界的珠穆朗玛峰”。
台前县羽绒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农民通过南北差异,收集羽毛进行简单粗加工后销售到南方生产厂家。
第二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羽毛购销人员增多,出现羽毛初加工企业,羽绒及服饰加工产业雏形形成。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形成鸭鹅养殖、羽毛分拣水洗、羽绒服装服饰加工等完整产业链,以出口为主的羽毛工艺品加工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纲要》,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拟定了《中国羽绒行业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台前坚定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出台工业强县、羽绒及服装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做大做强羽绒产业。
在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如今的台前羽绒,得以实现高质量大阔步发展,建成了羽绒及服装加工产业园,推动了羽绒产业集群的形成,台前县也相继荣获了“中国羽绒之乡”“中国优质羽绒基地”等多项称号。
经过40余年努力耕耘,台前县从“羽”众不同到羽翼丰满,羽绒及服饰加工企业已有35家,拥有生产线80余条,每年深加工羽绒原料达10万余吨,年加工羽绒服装及羽毛工艺制品3500万件,羽绒市场份额已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其中,纯白鸭绒产量更是占据全国份额的50%以上(羽毛工艺品畅销英法俄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羽绒产业年营收已超40亿元),形成了“世界羽绒看中国、优质羽绒看台前”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台前羽绒产业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蝶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