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东周青铜,起死回生!山西瓦窑坡,不是普通的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东周青铜,起死回生!山西瓦窑坡,不是普通的坡!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4234732_121124385

2024年6月6日,"万年永保——隰县瓦窑坡墓地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展"在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50余件精美青铜器,全面展示了青铜器的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


瓦窑坡墓地出土铜簠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隰县瓦窑坡春秋墓地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曾荣获"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正因为科技考古技术对文物修复的不断助力,使得该墓葬中极具重大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春秋重器再展风姿。

本次展览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太原市文物局、中共隰县县委、隰县人民政府、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主办,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隰县文旅局、隰县博物馆等单位共同承办。



瓦窑坡墓地出土的青铜器

十余年磨一剑
瓦窑坡墓地青铜器"起死回生"

瓦窑坡墓地位于隰县龙泉镇瓦窑坡村。2005年,由于墓地严重被盗,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勘探7万平方米,发现并清理墓葬17座,其中包括1座陪葬马坑,11座铜器墓,4座陶器墓,还有一座空墓,出土一批重要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

该墓地中,墓葬年代自春秋中期延续至战国早期,是一处以晋文化因素为主,并吸收了部分北方戎狄文化、南方楚文化因素的晋国墓地,可以说是近年来山西地区东周考古的重要发现。


M29墓室底部


左:M29东北部出土铜器 右:M29西南角出土乐器

据介绍,该墓地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填补了吕梁山南麓地区春秋时期高等级铜器墓的空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青铜器保存于地下时受损严重,有的遭到挤压而破碎、裂隙,还有的变形,或烂成好多块形,器物在出土后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土锈及硬结物等病害,纹饰多数被锈蚀物掩盖,几乎看不见。

2011年,受隰县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瓦窑坡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编制完成了修复方案。在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后,项目组对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的铜壶、铜斗、鼎、簋、簠、鬲、舟、匜、鉴、编钟等73件残损、锈蚀青铜器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与修复,并于2015年底通过了山西省文物局的结项验收。


铜鼎修复前后



铜盘修复前后

瓦窑坡墓地青铜器的研究性保护修复,强调"寓科学研究于保护修复全过程",将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有机结合,制定了将科学保护方法与传统修复技艺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全面认知文物的病害程度、材料属性及工艺结构,有效地保护了这批残损、脆弱的青铜器,使青铜器表面的精美纹饰得以展现。在延长文物寿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揭示、保护及保存了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信息,为考古学、技术史、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博物馆展陈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主动探索和实践新的保护方法,规范技术档案内容和深度,实现了保护修复管理的信息化。


铜壶修复前后


铜鉴修复前后

四大单元展现考古修复奥秘
科技考古探索与创新方兴未艾

此次修复成果展览,是山西考古人锐意进取的见证,也是科技考古队对古代遗存的科技探索和创新。展览中,共设置了四个主题单元,公众在欣赏青铜器的精美绝伦之际,也能感受到考古人对考古发现深入研究和阐释地坚持与执着,正是因为有了一批人的付出,才让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传承和延续。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为"妙手",主要介绍了墓葬出土时的情况,并且对青铜器的修复流程做出了基本介绍,从青铜器清洗到去绣,再到矫形、焊接、补配等等,每一件青铜器都有一套详细的"档案",要针对不同的病症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然后再进行探索性的创新修复。

以该墓地出土的"铜鉴"为例,该器物底部残损严重,已无法正立放置,修复人员先要使用三维结构光扫描技术获取铜器内壁的三维数字模型,结合CAD制图设计了专用保护支架,并采用平面雕刻方法,制作了透明的内部支撑保护支架。最终,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和铜鉴内部8处微凸区域的关键点支撑,对此件铜鉴成功实施了内部支撑保护。这种保护方法,即实现了残损铜鉴的稳定性保护,又不影响文物的移动和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对于类似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瓦窑坡墓地铜鉴M25

铜鉴整体保护效果

第二单元为"慧眼",主要介绍了青铜器修复的科技方法,修复人员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和"多学科领域协同攻关"的发展理念下,采用多种检测分析方法揭示了瓦窑坡墓地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金相组织、铸造工艺及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比值等诸多技术特征,用科技的"慧眼"实现了文物价值的深入挖掘阐释。


展览现场


左:铜镈钟M29:18舞部纹饰范拼接范线 右:铜镈钟M29:18舞部正射影像

舞部纹饰A区域重叠
舞部纹饰B区域重叠


舞部纹饰A区域和B区域重叠

铜镈钟M29:18舞部纹饰重叠效果

第三单元为"求索",主要是通过对该墓地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并通过出土青铜器的纹饰、工艺等对比,对春秋时期的墓葬葬俗、器用制度和铜器的编年、风格演变及生产流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瓦窑坡墓地青铜器的组合、器型、纹饰特征及相关文化属性。


铜鼎M18:1


铜鼎 M17:8


铜鼎 M22:1


铜鼎 M36:6

第四单元为"秋实",彰显了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多学科领域协同合作的成果,他们不仅仅将科技考古落实到实处,让青铜器重焕华彩,也认真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在文物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丰硕。此时,展厅内的一幅幅奖状,一件件论文,就是最好的见证。

展览现场
展厅内的获奖证书

此次展览在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亮相,这是该馆多样化发展的一次全新的尝试,更是太原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生动实践的体现,通过丰富的展览,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点燃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更好的展示展览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文化滋养。

本次展览展期半年,公众可以通过预约参观。


展览现场

部分出土文物




铜鉴



铜镈钟




铜壶




铜斗



铜簋




铜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