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海防文化:穿越时空的古迹之旅
象山海防文化:穿越时空的古迹之旅
象山,这座位于东海之滨的古城,自宋元时期起便是海防重镇,至明代更是成为抗击倭寇的关键区域。这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卫、所、寨、堡等海防遗址,是国内少数保留古代海防军事设施及军事文化遗产的地区之一。目前,象山县已有三处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四处被确定为文物保护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象山,探寻这些穿越时空的海防古迹。
爵溪抗倭城墙
爵溪抗倭城墙坐落于爵溪街道老城区之内,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由爵溪千户所千户王恭负责督造。城墙周长三里一十八步,高度达到二丈八尺,墙基宽度为三丈,设有东门、南门与西门三座城门,城墙上布置有城垛,且于南门外设吊桥,并以月城环绕护卫。
至清末时期,因撤去兵防,城墙逐渐损毁。目前所存的爵溪城墙由四大部分构成,具体包括南城墙、东城墙、北城墙以及山顶部分段落。1986年4月25日,象山县人民政府正式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坎游仙寨遗址
游仙寨遗址坐落于象山县城东南部,距离约为10公里的赤坎村旁,依托山体而建,面朝大海。其城垣平面呈长方形,长度为156米,宽度为121米,总占地面积约18600平方米。
根据民国时期编纂的《象山县志》记载,为抵御倭寇侵袭,明正统八年(即公元1443年)后,建造了游仙寨,隶属于爵溪所管辖。当时城墙高度达到一丈八尺,设有城门与城楼,四角配置有窝铺,并有一名指挥官员,统领昌国、爵溪两地驻军共计二百二十五人。
赤坎游仙寨为古代城寨防御体系及明代地方军事装备的研究提供了详实且可靠的实物资料。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浦所城城墙遗址
石浦所城城墙遗址坐落于象山县石浦镇老城区之内,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背倚山峦,面朝大海。目前,其东、北、南三面仍保留有大部分的残破城墙,从西门起始,经由南水门抵达南门,再延伸至吉成山。
该城墙遗址是石浦地区深厚海防历史的见证者,亦见证了石浦军民英勇抗击倭寇入侵、保卫家乡与祖国的辉煌历程。2010年12月,象山县人民政府正式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鸡山炮台
金鸡山炮台坐落于象山县石浦镇下金鸡村金鸡山之巅,经考证确认,该炮台为清代所建。据民国时期的《象山县志》记载,金鸡山设有防御隘口,并配备有一名官员及三十名士兵驻守。
炮台台基呈长方形布局,占地面积约为118平方米。其台身设计为梯形结构,高度达到3.8米。炮台台基采用三门县蛇蟠岛所产的蛇蟠条石进行分层砌筑,每层条石纵横交错,布局严谨。炮台台顶相对平整,除四周以条石勾勒边线外,其余部分均为土质构成。
金鸡山炮台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其东南方向紧邻石浦港,与高塘岛隔海相望,扼守着三门口海道。这一重要的军事设施为研究清代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1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象山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海防文化资源,同时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及先辈们的英勇精神。这些珍贵的海防遗迹,不仅是对古代中国海防历史的忠实记录,更为当今社会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