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老舍出生地:小羊圈胡同
追忆老舍出生地:小羊圈胡同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的结合,详细介绍了老舍先生一生中几个重要地点的变迁和他在这些地方的生活经历。从出生地小羊圈胡同到求学、工作、爱情和最后的离世地点,展现了他的人生轨迹和创作背景。
孩提岁月:从小羊圈胡同走出的平民作家
小杨家胡同(小羊圈)八号北房——老舍诞生地
老舍先生出生地是小羊圈胡同8号(现在名字叫“小杨家胡同”)。他童年时代经常游玩的地方就在小羊圈胡同周边,如护国寺、新街口大街、积水潭等。李志强认为,童年的遭遇对老舍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他将成长为平民作家。
老舍最初是在离他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庙里的改良私塾念书,在那念了不久,就转学到西直门内京师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插班念三年级。老舍在这里读了近三年,因为它要改为女子学校,便又转入南草厂第十三小学。李志强他们到这里拍照的时候,看到大部分房子已被拆除,腾出一片空地准备盖新房。但在空地北侧,完好地保存了三间北房,正是当年老舍念书时的教室。1912年,老舍从这里毕业后,考入北京市立第三中学,分在初中一年级四班。校址在西城祖家街,是一组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建筑群。可惜,他在这里只学习了一个学期,因为交不起学费,他考入了免费供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老舍上师范学校的时候,先后呆了两个地方,前期的校址在西城丰盛胡同现在的13号,后期的校址在官园附近的端王府夹道,现名育幼胡同。
工作时代:遇到许地山受其鼓动发表小说
1918年9月,老舍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即现在方家胡同小学)校长。这所学校在东城雍和宫大街西侧,国子监街南边的方家胡同里。当年,方家胡同小学只有西院,现在东院也划归小学。为了把两院统一起来,拆除了西院东南角的一间东房作为两院通道,这拆除的东房正是当年校长室的一部分。原来的校长室现在剩下两间,老舍就在这个“校长室”整整住了两年。
1920年9月,老舍被提升为关厢路西郊外北区劝学员。但在这里他的认真和积极受到冷落,使他心灰意冷,以致生了大病。病好后,他在西山卧佛寺疗养了一段时间,后又搬到北京市基督教会缸瓦市教堂。这个地方是老舍走向社会后的重要一站。在这里,他学习英文,认识了教堂负责人宝乐山及英国人埃文斯,后经他们介绍到英国教书;在这里他认识了作家许地山,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在许地山的鼓动下拿去发表的;在这里他接受洗礼参加了基督教,并发表论文,用爱国主义思想改造教会。
初遇爱情:与胡絜青首次见面的地方
1924年,老舍去英国当了5年老师,1929年夏天,他辞职辗转法、德、意和新加坡,1930年春回国。回北京后,他住在老同学白涤洲家里——西城烟筒胡同6号,现在是9号。这里就是他同胡絜青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胡老听说李志强他们要到白涤洲先生的故居去拍照,不顾高龄,也要到那里看看。一则想故地重游,二也是想看看他的师母、黎锦熙先生的夫人,黎锦熙先生的夫人原与白涤洲先生住一个院。没想到,胡老兴冲冲而来,却被告知,老人几天前刚刚去世,差几天不到百岁。
解放之后:办公地见证在世最后一天
老舍为母亲办完八十大寿后,离开北京。这以后的14年,他辗转武汉、重庆等地,后来又到美国讲学。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老舍重回北京。1950年4月,他与家人搬进了东城兹府丰富胡同10号,现在的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老舍夫妇在这里种下了两棵柿子树,后来胡絜青就给这个小院起名为“丹柿小院”。老舍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作品,如《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他在这里住了十几年,直至去世。
1950年5月,北京市文联成立,老舍任主席。办公地点在东城王府井大街南口霞公府街15号,现在是北京饭店职工宿舍。1956年,北京市文联搬到西长安街7号。新的办公地点是一个“单位大杂院”,文联在大院的紧后身,老舍此后一直在这里办公,一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
生命尽头:母子二人离世地只隔咫尺
老舍人生的最后足迹是在北京城西北角的一个小小的湖边消失的。这个湖,就是新街口豁口外的太平湖。李志强来到这里的时候,湖已经填平,成了地铁车辆段的停车场,四周是围墙,里面是高大的厂房。舒乙先生说,如果从这里向南划一条直线,越过护城河,穿过原来的城墙,正好是老舍母亲的故居。老舍最爱他的母亲,母子二人离开人世的地点,原来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