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跌超70%!港股医药板块何时“翻身”?
三年跌超70%!港股医药板块何时“翻身”?
自2021年6月以来,港股医药板块经历了深度回调,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累计下跌72.5%。不过,近期板块出现企稳迹象,部分个股如京东健康、药明生物等录得可观涨幅。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短期内板块仍面临多重挑战,但医药行业的长期逻辑并未改变,创新和国际化仍是破题关键。
港股医药板块持续低迷
自2021年6月以来,港股医药板块的回调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令人惊讶。数据显示,从2021年6月1日到2024年8月19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已经下跌了72.5%。
不过,近期港股医药板块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8月16日早盘,港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医药板块表现强势,其中京东健康涨幅超过7%,药明生物上涨超过3%,百济神州、石药集团等多只股票涨幅均超过2%。
多重因素导致板块低迷
港股医药板块的低迷也反映在相关基金的表现上。据统计,截至8月18日,在全市场投资港股医药板块的155只基金(包括被动指数基金、QDII以及主动权益基金)年内平均收益仅为-18.15%,且全部取得负收益,其中最低收益为-30.63%,收益率跌超20%的有68只。
分析人士指出,港股医药板块估值虽然处于历史低位,但扰动因素仍较多。内地市场受集中带量采购、行业整治、消费低迷等因素影响较大,而CXO(医药外包)等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板块则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扰动。
A股港股医药板块关联性分析
与港股医药板块类似,A股医药板块也持续低迷。Wind数据显示,2021年6月1日至今,万得医药指数下跌49.15%。天弘医药创新基金经理郭相博指出,自2021年开始,医药指数连续三年负收益,医药板块正在经历历史上最长的投资困难期。
对于A股和港股医药板块的关系,业内人士认为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A股医疗板块和港股医疗板块都受到行业政策调整、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在资金流动性、投资者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未来展望:创新与国际化是破题关键
尽管短期内医药板块面临多重挑战,但业内人士普遍对板块的长期前景表示乐观。数据显示,2023年港股医药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7542.04亿元,同比增长6.84%,归母净利润631.30亿元,同比增长35.33%。各板块表现差异显著,营收端除化学制药小幅下滑外,其余板块均实现增长;利润端,化学制药利润总额最高,其次为医疗服务和医药商业。
业内人士认为,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驱动医疗领域变革的重要因素,涵盖了医药行业的创新方向,如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AI技术的应用为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有助于提高研发效率和降低成本。
天弘中证医药100指数基金经理贺雨轩表示,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A股以及港股的医药指数走势与发达国家的医药指数走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不同。2023年11月初开始,受美联储加息周期即将结束、降息预期不断增强、美债收益率快速下行的影响,发达国家市场的医疗保健、生物科技以及创新药的相关指数普遍提前启动,上涨超过20%。而A股和港股医药对此并未反应,并自2023年11月起出现了约30%的下跌。这表明A股和港股医药在全球配置性资金视野中的投资性价比有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