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蒻”怎么读?“蒟蒻”是什么意思?
“蒟蒻”怎么读?“蒟蒻”是什么意思?
“蒟蒻”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被用来形容人能力不足或做事不果断,但这个词其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从植物学、语言学等多个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蒟蒻”的读音、字源演变及其相关典籍出处。
蒟蒻是一种热带植物,在中国古代又称“妖芋”,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草本。原产华南、华西至中南半岛,地上茎高六十至一百五十公分。当温度低于20度或11月中旬后会开始冬眠,并产生膨大的块茎。蒟蒻芋本身具有大量的草酸,具有称为生物碱的毒性,不可直接生食,需要经过磨碎、水洗、添加氢氧化钙、煮沸,加工后方可食用。
蒟蒻果冻是以蒟蒻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而一般的果冻则以明胶等为原料。蒟蒻果冻的口感更加Q弹有嚼劲,而且由于蒟蒻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所以还有助于改善消化。此外,蒟蒻果冻的热量更低,营养价值更高,对于注重健康饮食的人来说更为合适。
“蒟”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果也。从艸(草)竘声。
“蒻”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蒲子。可以为平席。从艸(草)弱声。
“蒟蒻”的读音为:jǔ ruò
“蒟蒻”两字的相关典籍出处和使用:
蒻,荷茎入泥之处。——《广韵·入声·药韵》
就是荷茎下部深入泥中的白色的部分。
蒲蒻蔺席帐帷幢。——汉·史游《急就篇·卷三》
此处“蒻”指的是香蒲。
古者皮毛草蓐,无茵席之加,旃蒻之美。——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古时候,床上铺的是兽皮、干草,没有好的席子,更没有柔软的毡子。
蒟蒻,根大如椀,至秋叶滴露,随滴生苗。——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
蒟蒻出蜀中, 施州亦有之,呼为鬼头,闽中人亦种之。宜树阴下掘坑积粪。春时生苗,至五月移之。长一、二尺,与南星苗相似,但多斑点,宿根亦自生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蒟蒻》
“蒟”的字源演变:
楚系简帛 说文小篆 楷书
“蒻的字源演变:
说文小篆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