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普通人应该做些什么?
低利率时代普通人应该做些什么?
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您详细分析低利率环境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储蓄理财收益率降低已经是近几年的常态了,越来越低,暂时也看不到变化的可能,需要我们去适应。
目前四大行一年期定存的利率跌破2%,只有1.75%。余额宝类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也只有1.3%左右。十年国债的收益率从2021年初的3%附近一路下跌,2024年下半年更是加速下跌连创新低,现在只有1.6%左右。
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2013年余额宝刚出来的时候,收益率接近4%,后来也一直在3%维持了几年,我们习惯于1万块钱一天赚1块的收益很久了,现在一天只给4毛钱会有不适应也很正常。以前经济强劲的时候,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在4%以上,经济略有降温的时候也能保持在3%左右,而现在直接跌破2%,屡创新低。
存啥、买啥收益率都很低,大家有一种收益率焦虑,感觉陷入了“资产荒”,熟悉的投资品中找不出让自己满意的,但又不敢贸然尝试高风险的品种。因为是第一次经历这么低的利率,感到不适应,感觉自己的财富积累计划被拖累了,未来的财富增长预期不得不大幅下调。
我们先把观点提出来:不要惧怕低利率。低利率是经济运行至这一段时期的正常现象。该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现在不是追求收益率的时候。
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保持本金的安全性和未来投资选择的灵活性,不要把太多钱锁死,未来还有变数,保留灵活性,以待时变。
当前持有低风险、高流动性、短久期的资产就挺好,安心收着1.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等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者等待利率和宏观经济发生变化。
从我身边朋友的情况看,需要提醒大家注意避免以下情况:
1)不要为了提高收益率去买期限更长的东西。尽量不买期限太长的定期存款、长期固定收益类产品或长期的储蓄性质的保险产品。长久期的东西,如果是吃息差的机构,倒是有可能算得过来账,毕竟资产、负债两头的利率都低。但个人的话则非常划不来,现在把资金放在长期固收资产上收益率也高不了零点几个点,但缺点却很多,将来利率反转的时候,一个是价格下跌风险大,另一个是错失其他机会的风险大,会因为资金被锁定而无法切换到收益率更高的东西。
2)不要为了提高收益率去买风险等级更高的东西。别搞信用下沉/风险下沉。这些高风险的资产往往问题很多,普通人很难驾驭,在宏观经济下行期,这类“重口味”资产的风险会被进一步放大。
3)对同质化的理财或者储蓄,没有必要纠结该买哪个,选择大平台、大企业的就可以。比如说,灵活申赎的货币基金,风险等级都是R1,如余额宝、理财通、朝朝宝等,这些产品没有本质区别,选谁都行。“因为A比B的7日年化高了0.15%,我就去买A”,这种想法真没必要。因为这类产品投向的底层资产是同一类,风险和收益特征基本一样。它们的7日年化都是小幅波动的,这个月A比B高一点,也许下个月B比A高一点,但彼此也拉不开差距。
4)不要听信一些机构的焦虑营销。比如”最后一批额定利率3.x%、2.x%的某某产品,错过就没有了”,这种话术不要相信。错过就错过呗,世界还有很多变数,留得资金在,不怕没机会。
话说现在利率低也可以理解。以前GDP增速没有10%也有8%,匹配3~4%的利率完全没问题。现在经过疫情冲击,房地产周期拐点,人口拐点等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速降到了5%左右。大家体感上觉得经济差,增收难。降薪、失业的人也很多。但说实话,即使现在,我们还是以一个相对其他经济体来说,要高出不少的增速在增长。我们的经济既不能叫衰退,更不是萧条,只能算是增速放缓。可能是因为对过去的高增速过于习惯了,以及每年有很多新增就业人口,需要保持一定增速才能消化,所以我们觉得经济增速稍微下降点,感受上就如寒冬一般。
对普通人来说,对宏观放缓最直接、最痛的体验一个是手中的房子贬值了,另外一个是收入预期下降了。经济周期的波澜又一次清楚地展现在当前:繁荣几乎必定过头,因为有债务/杠杆的存在,发展不可能刚刚好,必定是过度,然后再回调,去杠杆和重新出发。在去杠杆的阶段,就会感觉一切都很难,但在加杠杆的阶段却觉得一切都很自然,完全没有用力过猛的透支感。这些都是人性使然。
预期下降之下,投资和消费都放缓了。企业觉得增速放缓阶段,投资的风险高、回报低,减少了资本支出。个人和家庭则受到资产缩水和收入预期下降的影响,对消费变得更谨慎了。这从可选消费、高端消费这几年的下滑上可以看出,华而不实的东西现在很难卖。
投资和消费都是总需求,需求放缓之下,货币政策会维持宽松,以降低借贷成本,刺激需求释放。同时,宽松的环境也降低了存款和投资理财的收益率,鼓励大家把钱拿出来用,而不是过度储蓄。经济增速降档的背景下,央行多撒钱,多放水,维持货币宽松和低利率的环境以刺激经济,投资收益低于以往是可以理解的。
未来经济增速重回中高速几乎是确定的,但何时重回却是不确定的。我们暂时还看不到重回高增长迹象。猜测可能需要房地产出清得差不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得差不多,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培育到足够大,取代旧的动能,经济才能重回高增长。
利率怎么走比经济更难预测。经济是确定会向好,但具体反转的时间节点猜不到。而利率则是什么都猜不到。低利率会维持多久,低通胀率会持续多久都是未知的。就像美国在次贷危机后维持接近于零的名义利率,长达十几年都没有通胀,但在疫情后的2021年,忽然通胀就起来了,一夜之间进入加息周期。
利率无法可靠预测,但可以确定的是,利率是变动的。这意味着即便当前储蓄和理财收益低,也不代表未来也会一直这么低下去。
有三个让大伙儿感到欣慰的情况。一个是,低利率时期物价更便宜。我们已经肉眼可见地感受到这两年物价没怎么上涨,有的还跌了。比如,家电、电子产品和汽车都降价很多,肉类的价格也比以前便宜。再加上刺激消费的政策补贴等等,正是买东西划算时候。
第二个好处是,低利率时期货币贬值压力也更小,甚至购买力有可能在增加,俗称tongsuo。相比于以前每年温和通胀2%左右,近期的CPI基本上小于0.5%。也就是说,即使现金放在家里,每年相比过去也多出1.5个百分点的购买力(或者说少损失1.5个百分点的购买力)。把这种货币保值的效应考虑进来,加到每年1.75%定存利率上,是不是和过去3.0%+的定存利率效果差不多?从购买力角度看,啥也没少。
低利率时期还有一个好处是,借贷便宜。如果你打算买房买车装修,或者投资的话,现在贷款利率基本上不到3%,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但是贷款炒股就算了,加杠杆炒股的风险不可控。要是恰好有需要花钱的场景可以用一下低息的借贷,但也必须结合个人偿还能力考虑。量入为出是管理家庭财富和收支最基本的原则。
说完低利率不可怕之后,可以展望一下未来利率回升的场景。可能是经济重回高增速,企业、居民的投资和消费积极性都起来了,资金的价格上升,利率上升。也有可能是货币宽松传导到M2,通货膨胀先于经济起来了,为了对货币贬值预期进行补偿,名义利率上升。
第一种情况是经济增长导致的利率上升,更多的是投资、消费回暖,资金紧俏,真实利率上升。第二种情况是货币超发导致的利率上升,主要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第一种当然是我们最希望的。第二种情况其实也不赖,因为当前的问题之一就是通胀过低。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名义利率已经到地板了,如果通胀能起来一些,真实利率就可以转负,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需求的刺激效果会更好。因为通胀高了,(负的真实利率)对借款人更有利,对存款人人更不利,促进大家更积极地消费、投资,减少储蓄,从而刺激需求回升,最终实现经济回升。
不管是经济重回高增长还是通胀升温,名义利率都会上升。届时最受伤的就是长期债券、长期固收这类长久期资产。长久期对利率最敏感。现在是我国历史最低利率时期,那些为了一丁点利差把钱配置在长期债券上的人,相当于立于危墙之下。要知道现在30年国债的收益率是1.81%,10年国债的收益率是1.65%,1年国债的收益率是1.38%。相互之间根本没差多少嘛。但是这几个的久期,也就是对利率的敏感度,则差距非常大。将来如果利率上行1个百分点,到3%附近,30年国债的跌幅将大于20%,而1年期国债的跌幅仅有1%。
这就是利率上行对长债的杀伤力,利率上升的时候长债尾大不掉。为了一点点利差在很长的而时间里锁死自己的资金,非常不值当。
投资者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等待、观察和伺机而动。低利率时期不要盲目追求收益率。
巴菲特也经常堆现金,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他就把大量钱放在美国的短期国债上。当前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的现金或现金类资产是创历史新高的3252亿美元。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多拿一阵儿现金根本不耽误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