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大宇宙学说:盖天说、天地一粟、一点水质化生天地
中国古代三大宇宙学说:盖天说、天地一粟、一点水质化生天地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源远流长,从周代的盖天说到宋元时期的天地一粟,再到元代的一点水质化生天地,这些宇宙学说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宇宙学说,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独特魅力。
盖天说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盖天说,又有三体: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下;一云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祖暅《天文录》)最早的盖天说起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晋书·天文志》)的天圆地方说。据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载,平直的大地每边长八十一万里,天离地八万里,向四周下垂,大地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在天穹上随天旋转,不能转到地的下面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故在历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甚至在盖天说退出历史舞台后,天圆地方的观念还有很长久的影响(如北京的天坛是圆的,地坛是方的)。但是,天圆地方说不能说明圆的天穹如何与方的大地吻合等问题,至战国时代便演化为天地双拱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晋书·天文志》)。《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从平直的大地到拱形的大地,是人类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过渡的形态。此外,还有一种盖天说,主张“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即认为“天”是一圆形的平面,但并不与地面平行,而是倾斜地盖着大地,南边高,北边低。盖天说力图用天体在天空不同的位置来解释其出没,认为天体都绕着北极星转,而北极星并不正好在天顶上,所以它们离人们时远时近。近了,仿佛就在天上;远了,看不见,人们就以为它们落入地平线以下。这一学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但反映了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在描述天体的视运动方面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天地一粟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思想。古代学者往往以天地为宇宙,但也有以天地为宇宙一要素者。张衡认为鸡蛋状的天地处于宇宙之内,《玄思赋》叙说越出天的界限,在天外俯视日月星辰倒景。而“宇之表之极,宙之端无穷”(《灵宪》)。至宋元间,邓牧著《超然观记》,对张衡的天地宇宙说有所发展,指出:“且天地大矣,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又以果木、国人关系作比喻:“虚空、木也;天地,犹果也。虚空,国也;天地,犹人也。一木所生,必非一果;一国所生,必非一人。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岂通论耶?”(《洞霄图志》卷六)在其前后的尹世珍,于《瑯嬛记》中,也曾借九天先生与姑射谪女对话道:“人物无穷,天地亦无穷也。譬如蛔居人腹,不知是人之外,更有人也。人在天地腹,不知天地之外,更有天地也。”不仅与邓牧之说相近,还发展了邵雍之说,认为:“天地毁于此,焉知不成于彼也?”
一点水质,化生天地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演变理论。元代林辕著《谷神篇》二卷,卷下之《元气说》论述元气自“一点水质”膨胀而至于不知其于多大,接近于当代天文学的大膨胀学说。认为元气始于“无始旷劫霾翳博聚之内”,为“含凝一点之水质”。“承阴而生”,其形“犹一黍也,露珠也,水颗也”;其色“内白而外黑”,各为阳、阴。继而“内之白能化魄,反属阴;外之黑能变魂,反属阳,是阴含而阳抱也。”在阴阳相互作用中,变化如下:“其内之阴,因阳之动而随出,出则为杳霭;外之阳俟阳之静而践入,入则肇氤孽。阴气始出,视之不见,是谓恍惚,如同烟雾,生阳气也。阳气始入,听之不闻,是谓杳冥,乍若罔象,生阴气。”阴阳二气由相并相连而至相合为一,又发生变化。“混质而成朴,积小而为大。”在气的膨胀过程中,阴气生湿气,阳气生热气。而后凝聚,“结成混沌。其形如初,乃立天象,是玄包其黄者”。玄黄具有水火性质。“玄者属水,是元气之至精,积而盈也;黄属火也,乃余气之生神,烜而灼也。犹是推之,其混沌之内,惟水中沉一日光者也。”至此,水质不同于前,继续膨胀,直“至于混沌未破之时,大只百里也”。混沌之内,有水火风雷四象。“风欲扬而不能鼓,水欲泆而不能决,火欲炎而不能升,雷欲荡而不能发。四者相互作用”,“风助水之力而作澎湃,雷助火之力而加奋迅,至于激博而破矣。破乃分之,是开天也。”混沌既分化,“元气化气之轻者,自下而上,结成梵宇也;元气积液之资重者,随底所载乃真水也。”继续发展,“百里之天,既分则千里矣,渐至万里矣。”其后历元应化,“致令莫谛其几千万里矣。”认为天在不断扩展,宇宙的膨胀无有止境,其动力为内在两种相对力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