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专利拍卖首秀:百万成交,开启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篇章
重庆高校专利拍卖首秀:百万成交,开启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篇章
2024年9月14日,西南大学在重庆举办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利专场拍卖活动。这是重庆市首次采用拍卖方式开展高校专利成果交易,7件涉及生物制药、机械电子等领域的专利全部成功拍出,总成交额近百万元。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也标志着重庆市乃至全国高校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拍卖现场 图片来源:西南大学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知识产权局指导,西南大学、重庆市北碚区知识产权局主办,重庆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智慧点拍(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此次参与拍卖的7件专利涉及生物制药、机械电子、保健食品等领域。经过竞拍,7件专利全部成功拍卖成交,成交价近百万元。重庆之橙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思沃生态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江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豪威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等重庆本土企业成功将心仪的专利收入囊中。
线上拍卖 图片来源:西南大学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南大学在重庆成功举办的专利专场拍卖活动,凭借其创新的拍卖模式和显著的成交业绩,不仅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树立了标杆,也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专利。
截至2023年9月,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超过四分之一。而与之相对的是,二者的专利产业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2年高校和科研单位有效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3.5%和14.3%。如何盘活其存量专利,解决“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等问题?尽管拍卖机制为科研成果转化带来了新气象,但未来应持续优化拍卖流程,提高交易效率,同时探索更多元化的交易模式,如竞价与议价相结合、定向拍卖与公开拍卖并存等,以适应不同专利成果的特点和市场需求。
"在保持科研广度的同时,西南大学如能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热点,优先转化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核心专利。通过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将大幅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影响力"。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刘继勇律师说。比如,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不仅限于本土企业,还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参与竞拍和合作。同时,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合作,确保技术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对接。
“对于很多高校院所来说,将专利拿出来进行转化需要考虑保值增值问题。这导致专利转化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和考核,耽误了产品进入市场,也让大家不敢轻易将专利进行转化。《方案》就此列明了解决方法,是对高校院所的一次‘松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公室主任吴长征说。
探索高校和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健全专利转化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对专利等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所形成国有股权的保值增值实施按年度、分类型、分阶段整体考核,不再单独进行个案考核。“整体考核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因为市场经营带来的风险,让更多高校院所敢于以作价入股的方式进行专利转化。”吴长征说。
如何为一件专利找到匹配的产业化项目?由高校、科研机构组织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依托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统一线上登记入库;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按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对接。基于企业对专利产业化前景评价、专利技术改进需求和产学研合作意愿的反馈情况,识别存量专利产业化潜力,分层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
“专利是创新资源向市场要素转变的重要载体,梳理盘活存量专利解决了专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所所长、研究员肖尤丹表示。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其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实际痛点,通过加强市场导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和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