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现存唯一以古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殿宇巍峨,举世瞩目
国内现存唯一以古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殿宇巍峨,举世瞩目
宁波阿育王寺是国内现存唯一以古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寺内供奉着举世瞩目的舍利宝塔,被誉为"东南佛国"。这座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的古刹,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不仅是中国佛教"五山第五",更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阿育王寺与天潼寺、二灵寺相距不远,并且都分布在东钱湖周边。这便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了一日游三寺的绝佳机会。
素有"东南佛国"之称的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仅宁波市如今保存有西晋年代的寺院,就有天潼寺、阿育王寺、雪窦寺、茅洋寺等4座之多。
阿育王寺还有一个名号是中国佛教"五山第五"。起初,才疏学浅的林间泉韵还以为该寺是为了"蹭热度",列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这四大佛教名山之第五。到了寺内方知,此"五山"非彼"五山",而且还来自于"皇封"。
这座千年古刹的寺名为梁武帝于普通三年(公元522年)所赐。700年后的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宋理宗将其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二",这对于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而言,当时的天下自然不能与当今相提并论。到了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赐名"阿育王禅寺",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与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潼寺齐名。这便是中国佛教"五山第五"的由来。
在全国诸多寺院中,以阿育王命名的古刹仅此一家。那么,阿育王何许人也?为何以阿育王作为寺院的名称呢?这里面也有着历史悠久的传说与故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他统一了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成就了印度历史上有名的大帝国时代。由于连年征战,杀戮过多,被史称"黑阿育王时代"。成就霸业后,身居高位的阿育王内心空虚颇有悔意,便皈依了佛教,不再武力扩张。这便是其后半生的"白阿育王时代"。
当时,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已有150多年,佛教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由于内部派别林立及外部诸教的强势,那时的佛教还未能取得绝对的优势。阿育王便召集上千比丘,统一内部派别,驱除外道,将佛教尊为国教,并系统整理佛教经典,向周边国家广为传播。
为有效地传播佛教,阿育王将其诏令和"正法"精神,刻在许多地方的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宁波阿育王寺大门外广场上矗立的4根硕大的石柱,正是依此而建。
抬头仰望,石柱柱头上雕刻有4只背靠背的威武雄壮的狮子,面向四方。狮子下方的圆台周边分别雕刻有狮子、大象、公牛和马,4种动物之间刻有法轮,下面是覆莲座,雕刻精美,惟妙惟肖,中间的石柱浑圆光滑,全无文字与图案。这在林间泉韵所游历过的寺庙中,还从未见到过。
原来,释迦牟尼涅槃后,由崇敬佛法的八位古印度国王将佛陀舍利分作八份带回,并建造舍利塔供奉。阿育王为了将佛法传播到世界各地,便打开了安葬释迦牟尼舍利的八座佛塔中的七座,分为八万四千份,由弟子 "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
据传,当时送往中国的佛陀舍利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阿育王寺塔便是其中的一座。后来又有专家学者根据史料记载与地方志比较,并对19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与保存现状逐一考证,整理出了19塔的详细资料。
其中,宁波阿育王塔位列第一。另有山西普救寺、广胜寺等6座,甘肃莫高窟等4座,河南白马寺等3座,四川宝光寺等2座,江苏大报恩寺1座,陕西法门寺1座,山东兴国寺1座。
阿育王寺创立于西晋太康三年。据记载,远在山西吕梁山的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病危时,梦见一梵僧示意超度。痊愈后便出家皈依佛教,法名慧达,并按梦中提示,不远千里,寻求宝塔。当行至鄮山乌石岙时,忽闻钟声峥峥响于地下,便竭诚膜拜诵经。
三天三夜后,宝塔从地上涌出,"相状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中缀舍利,五层露盘,似西域于阗所造。"于是,慧达和尚便结茅于此,修持行道。这便是阿育王寺的开基之始。
到了100多年的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舍利塔从慧达僧人结茅之地迁到如今的地方,按照皇敕建造塔亭与寺庙,阿育王寺开启了兴衰起伏的漫漫征程。
在17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阿育王寺难免会经历自然灾害与火灾的侵袭,以及朝代更迭与战乱的袭扰,而且在历史上曾经的几次著名的灭佛时期也屡遭厄运。就是寺内供奉的舍利塔,也随着时势的变迁,有过被隆重迎送进宫,受到皇帝膜拜的高光时期,也有过几度转移,几度隐藏,甚至还被收缴到国库封存的困顿时刻。
不过,如今作为国内现存唯一的一座以古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实属难能可贵。
如今的阿育王寺内建筑,多为清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再次遭遇火灾后,陆续重新修建的殿堂。而且还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大量自唐宋至元、明、清等时代的碑碣、石刻、匾额以及经藏古籍等珍贵文物。其中以唐代《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苏轼撰书的《宸奎阁碑记》和宋代张九成撰书的《妙喜泉铭》最为珍贵。
依山坡构筑的阿育王寺,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次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西侧为方丈殿、承恩堂、祖师殿等,东侧为大悲阁、先觉堂、三圣殿等。寺内存有浙江省仅存的2座始建于唐重建于元代的上、下两塔,弥足珍贵。近年又在寺院东边复建了东塔,七层八面楼阁式砖木结构仿古佛塔,其规模为浙东之冠。
古老沧桑的老山门如今已经不再使用,一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牌彰显了这座古刹的价值。通道入口处古老的牌楼,单檐歇山顶,飞檐斗拱,雕刻精细。正面悬挂"东南佛国"的牌匾,背面是"东震旦土"匾额,让人一进山门,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风神韵。
中轴线前端是一座长约50米,宽约30米的放生池,又名阿耨达池。梵文的意思为清凉、无恼。如今众多香客信徒喜欢在寺庙里放生鱼儿、乌龟之类的小动物,以至于阿育王寺的师父们不得不在池边挂上"鱼满为患,禁止放生"的牌子。
天王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正脊上嵌有"国基巩固"四个大字。该建筑为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所重建,1932年失火后又予以重修。大门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所书的"八吉祥地"匾额,殿内正面供奉弥勒佛,背面为韦驮天尊,两边供奉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正脊上刻写的文字为"风调雨顺"。檐间有"大雄宝殿"方形匾额,下层檐下"觉行俱圆"横匾为清乾隆皇帝御书。殿内与其它寺庙一样,供奉释迦牟尼佛祖与药师佛、阿弥陀佛及阿难、伽叶尊者,背面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海岛图》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两旁为十八罗汉塑像。大殿前有2株高大的古樟树,见证着千年古寺的沧桑与兴衰。
舍利殿是阿育王寺最重要的殿堂,也是寺所独有的建筑。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与青瓦覆顶的大雄宝殿相比,黄色琉璃瓦覆顶更显金碧辉煌。檐间所悬方形"妙胜之殿"匾额为宋孝宗所书。
此殿专门供奉驰名中外的稀世珍宝安放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舍利塔,这也是僧俗两界共同关注向往与朝圣的中心。林间泉韵此前曾经在陕西法门寺近距离瞻仰过佛陀真身舍利,而今,尽管当时因殿门不开,但也再次与佛祖真身如此接近,也算是有缘之人。
由于天色已晚,许多殿堂已经关门,便匆匆忙忙地在诸多殿堂门前走过。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东塔塔院。东塔与阿育王寺上、下塔的下塔相对称,位于寺庙的东侧,故称东塔。
东塔是近年住持阿育王寺的方丈通一法师根据寺藏明代成化年间日僧所绘《育王三塔图》而建造的仿古建筑。东塔为七层八面混凝土结构,塔基为石质须弥座,底层由24根石柱支撑,顶部为斗拱支撑。各层设有平座、围栏,飞檐下方悬挂风铃。塔身通体红色,铜质塔刹。东塔周围有罗汉堂、玉佛殿、东塔大殿等殿堂。
游过古老的寺院,林间泉韵只是1700多年前来朝圣的芸芸众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这座屹立千年的古老寺院,虽然历经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与几次火灾,也经受过时代变迁人为袭扰,但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位列名寺之林。
一千多年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吸引了无数中外僧俗两界上至皇帝及文人雅士的钟情与敬仰,也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印记,终将继续延续其历史使命,造福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