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鉴赏: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曲鉴赏: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散曲的压卷之作。这首散曲通过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势和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吕)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吕)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无数的山峰耸立汇集,相接相拥,奔腾的黄河水汹涌咆哮,如狂似怒,依山靠河互为表里的潼关路多么险要!
✦聚:聚拢;包围。✦怒:指波涛汹涌。✦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望西都,意踌躇。
遥望长安那古老的西都,不觉百思缠绕,心潮起伏。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看着当年秦汉帝的经行之处,无限伤感踌躇,如今那万间宫阙都化作了灰土。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朝代兴盛,百姓是苦,朝代衰亡,百姓还是苦。
解读
✦山坡羊:曲牌名,又明“苏武持节”。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作者行走在地势险要的潼关路上,目睹万千流离失所的灾民,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遥望古都长安,秦汉帝王用人民的血汗经营起万千宫阙,而又在历代统治者你争我夺的战火中化为焦土,这其中践踏的都是百姓。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精辟而独到,一针见血,作者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深刻地认识到不管封建王朝是兴还是亡,百姓都一样遭难受苦。朝代的更换只是统治者的游戏,而与百姓无关。
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几年前他辞官隐居,决意不再涉足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山坡羊·潼关怀古》当作于此次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全曲俯瞰古今,气势宏大,感情浓烈,为元人散曲的压卷之作。
作者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元明善,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中心思想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阅读理解
诗歌主旨:借“怀古”为题,指出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怎样改朝换代,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只有深重的灾难和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所写之事:“望西都”四句写站在潼关,凭吊古都。曾经的繁华如今只有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
所写之景:“峰峦如聚”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聚”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仿佛华山飞奔而来,突出潼关地势之险要。“怒”写出了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也包含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总写潼关之气势雄伟。
所表之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的是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写作特色:语言精练,内容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字里行间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关怀。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练习题
1.文学常识。
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
2. 用'/'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记忆型默写。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2)伤心秦汉经行处,。
4. 理解型默写。
(1)文中的主旨句是∶。
(2)文中哪两句写了雄伟壮丽的景色∶,。
(3)反映朝代更替,战争巨大破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5.阅读理解。
(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2)请说说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含义的理解。
答案
- 张养浩 元
2.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
3.(1)山河表里渣关路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1)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二∶ 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