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
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
在上海的早餐文化中,“四大金刚”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它们承载着上海人对传统早餐的美好记忆,也是这座城市独特饮食文化的象征。那么,这“四大金刚”到底指的是哪四种早点?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呢?
首先,要解释一下“四大金刚”这个名词的来源。它最初取自佛教,是指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和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这四位天王合起来象征着“风调雨顺”,因此人们常常用“四大金刚”这一概念来形容同类的四种事物。
在上海早餐文化中,被冠以“四大金刚”的正是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这四款小吃以其物美价廉而备受推崇,不仅是学生、上班族的首选早餐,更是上海街头巷尾的经典风味。
首先,大饼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四大金刚”中的一员。大饼的制作过程相当考究,先将面团揉捏均匀,摊成饼状,再往饼的中心放入葱花或糖,将馅心包裹起来,最后撒上芝麻,经过烤炉烤制而成。根据馅心的不同,大饼的口味可分为咸和甜两种,形状也有长形和圆形之分。咸味的大饼通常被称为“朝板”,形象地类似古代官员手里的笏板;而甜味的大饼则被称为“盘香”,因其盘起来的形状有如蚊香。大饼的独特之处在于脆香的外皮和香甜的馅料完美结合,是上海人早餐中的不可或缺之选。
其次,油条是“四大金刚”中的一味美味。油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面点,相传早在汉朝时已经存在。面条先缠绕在一起,然后油炸至金黄色,外皮酥脆,内部却松软如絮。油条既可单吃,也可切段佐泡饭、配粢饭、泡豆浆,而上海人更喜欢用油条佐泡饭,搭配上酱油,味道更佳。油条在上海还有个别名——“油炸桧”,这个名字源于历史典故,宋朝时期,秦桧迫害岳飞,民间由于对秦桧的仇恨,将油条称为“油炸桧”,寓意将秦桧投入油锅油炸。这显示了上海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和独特情感。
大饼和油条的默契组合,被称为一副,即将油条折叠在大饼上,然后整体对折,这样既方便携带,又能同时品尝到大饼和油条的美味,层次感更加丰富。
第三,“四大金刚”之一的豆浆,实际上是制作豆腐的副产品。大豆用水泡发后磨碎、过滤、煮沸而成。豆浆的口味分为淡、甜和咸三种,其中淡浆是原味,不加调味和配料;甜浆则是在豆浆中加入白糖;而咸浆则是上海特有的创意口味,加入虾皮、碎油条、榨菜、紫菜等,再淋上酱汁和麻油,味道浓厚。豆浆作为植物版的“牛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是一种健康的早餐选择。
最后一位“金刚”便是粢饭,也称糍饭或粢饭团,是江南、江淮地区的传统小吃之一。糯米和粳米的比例为3:1,泡发后蒸熟,然后根据顾客的需求加入不同的馅料,最后用糯米将馅料包裹起来,捏成团状。经典的搭配是油条加白糖,这使得粢饭既有了香脆的口感,又增添了甜味。60年代到70年代,每天清晨,“四大金刚”的早点摊几乎随处可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能吃上“四大金刚”已经算是不错的早饭了。
时至今日,尽管上海的早点品种愈加丰富,但“四大金刚”仍然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和经典的选择。这四款小吃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不仅价廉物美,而且味道美味可口,深受上海人的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传统的上海早点在今天的都市中逐渐减少,已经不如从前那样遍布街头巷尾。然而,它们作为上海早餐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在人们的口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四大金刚”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风味,更是一段岁月的印记。每一种小吃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丰富而多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