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代的“瑟瑟”究竟是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代的“瑟瑟”究竟是什么?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MIH51305566SJW.html

"瑟瑟"是唐代从西域流入中原的一种珍贵宝石,不仅在服饰、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成为唐代文学中的独特意象。本文将为您揭示这种神秘宝石的前世今生。

"瑟瑟"是唐代在重启丝绸之路的时候,从西域流入中原的一种宝石。
当时的唐代胡风盛行,该宝石以高贵的西域身份和不容忽视的价值受到唐人喜爱,一般被唐人用于服装装饰、建筑装饰或者女性装扮等方面。
随着唐人审美的变化,该宝石进入到唐代文学领域,多出现于诗歌创作上,成为唐代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意象。
由此看来,“瑟瑟”的流行是唐代社会审美变化的结果,从侧面显示出上层社会的奢靡,也是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的结果,彰显了唐代的辉煌。
那么,它具体是如何传入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产地与入土中原

“瑟瑟”最早出现于三国张揖《博雅》的“瑟瑟,碧珠也”一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书·西域传》记载了“瑟瑟”的产地,即“波斯国土地平正,出金、银,多瑟瑟和金刚等”一句。
由此观之,在古人眼中,“瑟瑟”源于西域,价值与金银之物价值等同。
《周书·异域传》中的“波斯国又出白象、狮子、瑟瑟……”一句,也记载了“瑟瑟”的出产地,在波斯考古挖掘工作中,考古学家发现经过大量加工之后剩下的天青石残块,该发现印证了亚述国王远征米底王国时提出的要求,即米底王国每年必须向亚述提供9吨的天青石。
此石与“瑟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些发现都说明了中国历史上对于“瑟瑟”产地的记载有极大可能是正确的。

到了隋唐时期,古籍中对“瑟瑟”的产地记载变丰富了,且产地清一色的在西域各个国家。
不过有个别古籍记载,“瑟瑟”可能是唐代本土的产物,但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从未在该处发现“瑟瑟”,因此该处的记载应是存疑的。
显而易见,“瑟瑟”应发源于西域或者更西的地方,是通过丝绸之路贸易进入唐朝的,其中有个中转站,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于阗一地。
它西通西域,东接河西走廊,是重要的贸易集散点,同时,它也是珍贵于阗玉的产地,该玉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所以它就成了当时重要的东方宝石交易市场。

唐代使者和商人不仅在此处能买到于阗玉,还能买到“瑟瑟”等其他西域宝石,可见这是“瑟瑟”进入中原的基本渠道。
除此之外,“瑟瑟”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进入中原,比如唐统治者的主动购买和外邦献礼,《新唐书·南蛮传》有着“……遣清平官尹辅酋等七人,献瑟瑟、牛黄……”的记载。
战争掠夺也是“瑟瑟”入唐的方式之一,但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瑟瑟”很有限,通过丝绸之路得到的才可观。
总之,“瑟瑟”进入中原的方式是丝绸之路,产地是西域。

唐代社会中的“瑟瑟”

它作为观赏和收藏价值极高的宝石,入唐之后就受到了上层社会人士的追捧。
唐玄宗在临幸华清宫时,将“瑟瑟”挂满于五宅车骑,此时的“瑟瑟”被他制成了“瑟瑟玑琲”,也就是珠串。
虢国夫人在建造府邸时,曾赏给工匠“金盏瑟瑟”三斗,说明虢国夫人持有大量“瑟瑟”,这就印证了“瑟瑟得到上层人士追捧”的说法。

同时,“瑟瑟”也是装饰物,比如在敦煌写本《敦煌廿咏》中记载的“瑟瑟焦山下……为珠悬宝发髻,作璞间金细”一句,清晰的描绘出“瑟瑟”在唐代女性饰品中的角色。
它是簪子上的吊坠和玉佩上的装饰,可见其对“瑟瑟”的喜爱之情。
到了晚唐,男性居然也以“瑟瑟”为装饰品,比如温庭筠以“瑟瑟钗”为主题作诗,日本正仓院收藏了由天青石装饰的腰带等,都说明“瑟瑟”的饰品地位。
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有“瑟瑟”的一席之地,唐玄宗喜爱携宠臣和贵妃到华清宫过冬,对华清宫的建筑安排就有了极高的要求。

《明皇杂录》中有“……又于汤中垒瑟瑟及沉香为山……”一句,说明华清宫的装饰是非常富丽堂皇的,“瑟瑟”功不可没。
晚唐诗人陆龟蒙的“上皇初解云衣浴,珠棹时敲瑟瑟山”一句,说明“瑟瑟”本身具有的奢靡气质符合上层社会人士的追求。
在其他时候,“瑟瑟”也会被当做生活用品的装饰物。《杜阳杂编》的“其屏风本杨国忠之宝也……瑟瑟,精巧之妙”一句,说明“瑟瑟”在此处充当屏风的装饰物,这个角色在中唐时期不算少见。
在唐敬宗时期,“瑟瑟枕”出现,引起新的奢靡之风,“瑟瑟”已然变成身份高贵和富丽堂皇的代名词。

由于佛教在唐代盛行,因此“瑟瑟”也被视为佛教宝物,不少佛教古籍都将“瑟瑟”当做佛教五宝之一,可见其的特殊地位。
究其原因,恐是“瑟瑟”有着晶莹剔透的光泽,它常被唐工匠雕刻成“瑟瑟花”,用来装饰经幢,表现佛法的庄重。
在唐代的影响下,“瑟瑟”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南召和吐蕃,这些地方的人都以拥有“瑟瑟”为荣。
比如妇女,她可以不施粉黛,但必须要有“瑟瑟”制成的发髻或者耳饰,又比如男子,他必须要戴有“瑟瑟”装饰的中国帽。

在他们疯狂的追求下,“瑟瑟”的价值不断变高,连金银之物都不能与之等同,该反常现象在唐代也不鲜见。
在嫁娶中,富裕的男方一般会把“瑟瑟”当做聘礼,黄金只是配饰,女子之间也会以拥有“瑟瑟”的多少来排位,由此更能突出“瑟瑟”不一般的地位。
那么,它除了在生活中有表现,还在哪里有表现?

唐代文学中的“瑟瑟”

在唐人争相提高“瑟瑟”价值和地位的大背景下,它得到进入唐代文学世界门票。
如杜甫《石笋吟》中的“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一句就开了“瑟瑟”在文学创作中的先河。
杜甫将其入诗,可见“瑟瑟”的魅力大到已经将诗人群体折服。
在晚唐五代诗人欧阳炯的《南乡子》中,“……耳坠金环穿瑟瑟……笑倚江头招远客”一句,说明了“瑟瑟”以女性饰物为主题入诗。

唐末五代和凝亦《杨柳枝》中有着“瑟瑟罗裙金缕腰”,也有贯休和尚《梦游仙》中的“三四仙女儿,身着瑟瑟衣”的描写,都彰显了“瑟瑟”的流行之风是势不可挡的,也说明它的地位是极高的。
“瑟瑟”还会以双声词的概念出现在诗歌创作中,如“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一句,随着诗人审美意向和主题选择的变化,“瑟瑟”双声词概念有时也能表示为色彩。
某些唐代古籍中就将“瑟瑟”定义为“碧色”,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就是宝石“瑟瑟”中的碧色,他以其喻江水,可见“瑟瑟”的意象和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后人将其继承下来,还形成了“瑟瑟体”诗歌,使得它的文学影响颇大,甚至出现专门的意象对仗,即“猩猩血”和“瑟瑟碧”这一对仗形式。

所谓“猩猩血”,是指一种古代染料,它因绯红之色得名,后来,“猩猩血”作为一种意象被写入诗歌中。
齐已《红蔷薇花》中的“莺声渐老柳飞时,狂风吹落猩猩血”和白居易的“猩猩凝血点,瑟瑟蹙金匡”之类的诗歌创作,是“瑟瑟”文学影响深入的特殊表征,再度印证了其在唐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瑟瑟”与胡风

它作为一种西域宝石,进入中原后备受唐人喜爱,原因是此时胡风盛行。所谓胡风,是指唐代社会对各种外来物品、文化、习俗等稀有物的追求。
由于唐统治者有兼容并蓄的政策和开放包容的思想,所以整个唐代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接受度很高,胡风也就由此形成。
不过,胡风不是什么阶层都可以追求的,它一般存在于上层阶级社会,是上层奢侈之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瑟瑟”作为珍贵的宝石和外来优秀文化饰品,自然而然的成为唐人追捧的对象。

结语

综上所述,唐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政策给整个唐代带来数种前所未见的事物,如文化、饮食、服装和珍奇异宝等,影响巨大。
从“瑟瑟”的初入中原到起步发展再到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并进入文学世界,还变成一种内在的精神意向,都直接说明了唐代的辉煌。
它既是唐代兼收并蓄政策和观念的见证者,也是唐代文化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