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神经内镜"双镜联合",让脑肿瘤无处可藏
显微镜+神经内镜"双镜联合",让脑肿瘤无处可藏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留脊索组织,年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由于其易复发、难治的特点,患者生存率和预后一直不理想。然而,法国神经外科专家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团队通过创新的"双镜联合"手术技术,为脊索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双镜联合手术技术的创新应用
Froelich教授及其团队在脊索瘤手术领域深耕20多年,积累了近300例成功案例,其中80%以上都是高难度颅底和颅颈交界脊索瘤。他们创新性地将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两种手术工具联合使用,实现了肿瘤的更大范围切除。
这种"双镜联合"手术技术能够在同一台手术中发挥各自优势:内镜能够深入观察深部结构并进行操作,同时保护从手术入口到病灶之间的解剖结构;显微镜则提供立体视野和更大的操作空间。两者结合,就像战斗机和潜艇的联合作战,能够实现三维打击效果。
典型病例:26岁男子的手术挑战
2024年,Froelich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26岁男性患者实施了"双镜联合"手术。患者因颈部疼痛、严重吞咽障碍等症状入院,MRI和CT扫描显示颅颈交界区存在一个直径达10cm、体积达96.5cm³的巨大脊索瘤,肿瘤并向双后外侧延伸浸润性生长,侵犯多个重要结构。
手术采用俯卧位体位,首先在显微镜下暴露肿瘤并进行瘤内减压,然后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探查肿瘤。Froelich教授创新性地运用"筷子技术",使手术操作由两人变为一人,解决了配合问题,同时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术后CT和MRI显示肿瘤完全切除,患者吞咽功能好转,颈部疼痛缓解。8周后,他接受了质子治疗。这种综合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预后效果。
专家解读:手术策略与技术创新
Froelich教授指出,颅颈交界区脊索瘤的治疗面临多重挑战:肿瘤常侵犯骨质结构和重要神经血管,单纯前路手术难以实现完全切除,术后往往需要进行颅颈融合手术。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手术策略至关重要。
在该病例中,Froelich教授团队采用了远外侧经髁入路,并结合"双镜联合"技术。这种手术策略能够实现肿瘤的更大范围切除,同时保护周围重要结构。术后使用PMMA材料进行枕髁重建,避免了金属伪影对后续质子治疗的影响。
Froelich教授强调,"筷子技术"的发明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手术创伤,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预后效果。这种技术在颅底斜坡脊索瘤、垂体瘤、脑膜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结语
Froelich教授团队在脊索瘤手术领域的创新成果,为这一罕见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双镜联合"手术技术和"筷子技术"的结合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效果,还减少了手术创伤,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预后。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体现了神经外科领域的技术进步,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