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生孩子和晚点生孩子,到底有啥区别?对身体有害吗?
早点生孩子和晚点生孩子,到底有啥区别?对身体有害吗?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熟悉的年味没变,一些固定的经典“节目”,每天都在全国5亿家庭上演。
每个聚众聊天的时刻,都是对年轻人的公开审判,而催婚是重中之重!
在众多催婚劝告中,“女性最佳生育年龄”被提及最多,也让人压力最大。
那么现实确实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生育」这个话题。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最佳生育年龄确实存在。
以女性为例,23~29岁为最佳生育年龄。在这个年龄段,女性生育能力更强、也更安全。
而35岁往往代表了生育风险上升的一个“拐点”,超过此年龄段的,则被定义为“高龄产妇”。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代谢和修复能力下降,高龄孕妇发生流产、高血压、糖尿病和产后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概率也在上升。
总的来看,在降低生育风险这件事上,年龄确实是个重要因素。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具有差异性。在这个42771例孕妇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超过35岁顺利生娃的依然占大多数,而在最佳年龄生育的,也不一定不会出问题。
但在现实生活中,聚焦在女性身上的超龄生育风险常常被过度夸大,仿佛过了女性35岁生娃,就一定会发生各种问题。
而男性最佳生育年龄以及低龄生育的危害却被人忽略。
首先我们要知道,最佳生育年龄仅仅代表医学上的最优选。除了年龄之外,生活在社会上的我们还得考虑生育前后的各种现实因素。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意味着一种牺牲,需要面临各种身心问题。
健康问题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身材走样、阴道松弛、腰疼、子宫受损、乳房下垂、月经不调、盆底肌松弛、尿失禁、产后抑郁。
职业中断:生育增加了孕龄期女性职业中断和再就业的可能性。
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生育也会增加不小的经济压力。
所以医学上的“最佳”,未必是现实中的“最佳”。经济实力、个人发展和情感需求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好好考虑,谨慎抉择。
数据显示近30年来,不同国家>35岁初产妇的比例,从11.4%上升到19.1%。
而在国内,以新一线城市天津为例,2019年青年群体平均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也分别提高至28.6岁和29.4岁。
在晚婚晚育浪潮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健康备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变不良分娩结局。
保证体质指数在合理范围(18.5-23.9kg/m⊃2;),肥胖超重或偏瘦都会影响胎儿分娩。
补充铁元素有利于改善妊娠期贫血,碘元素则会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和体格发育。
酒精和尼古丁会影响精子和卵细胞发育,增加死胎、流产的风险。因此孕前6个月要戒烟戒酒。
怀孕 28 周内,每月进行一次产检,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心肺功能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预防。
最后九叔还是想强调,生育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甚至不是一道必做题,年龄也不是衡量生育的唯一标准。
本文原文来自39健康网